——《论语》学习之17·3--1
【原文】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白话】孔子说:唯独上智之人和下愚之人不改变。
【思考之一】为什么“上知与下愚不移”?
本章紧承上面两章,由阳货与孔子的对比,引出“性相近,习相远”的内涵,“性”虽近,生命轨迹却变得截然不同,突出了“习”的重要性,本章和上一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紧接着就讲如何养成“习”——必须学!
“上知”,是生而知之者。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皇疏》曰:“若生而自有知识者,此明是上智圣人,故云上也。”张居正说:“尧舜犹谨微危之畿,汤武不废反身之学,虽圣人不敢以上智自恃如此。”生下来就知道做人的道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但是仍然孜孜以求,不敢懈怠,不敢以圣人自居,所以上知不移。
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圣人之知也是从好学而来;又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圣人最重要的心法就是好学。在弟子中夫子也独赞颜回,“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夫子和颜回好学。
与之相反,“下愚”,是困而不学者。《皇疏》:“谓下愚也,既不好学,而困而不学,此是下愚之民也,故云民斯为下矣。”他们虽然也有追求快乐的本能,但是不愿意把功夫下在正确的地方,饱食终日,言不及义,还固执己见,听不了别人正确的建议,乃至自暴自弃、自甘堕落。龟田兴曰:“上智、下愚,其等悬绝。”悬绝就是相差极远的意思。“下愚”者的特点一是不好学,没有“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的习惯;二是遇到困境也不愿回头,宁愿一条道走到黑,可见那个错误的认识有多么的顽固,所以挣脱不了命运的摆布,下愚不移。
程子曰:“所谓下愚有二焉:自暴自弃也。人苟以善自治,则无不可移,虽昏愚之至,皆可渐磨而进也。惟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弃者绝之以不为,虽圣人与居,不能化而入也,仲尼之所谓下愚也。”一个人,如果真正有心想要改善自己,效学夫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颜回的“不迁怒、不贰过”,即便是再罪大恶极之人,必定也可以渐次改善,最终成就圣贤。但下愚之人往往走向反面,不但不想改善,反而自暴自弃。自暴者,自信己意,固守自己的愚味无知,不信圣人言教,对正确如理的内涵始终排斥,不愿接受;自弃者,自甘堕落,即使听到了正理,也不愿照着去实践。所以,王阳明慨叹说:“非不可移,乃不肯移耳。”
朱子曰:“非习之所能移者。”云门隐者曰:“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其天性都是纯善纯净的,而禀性(气质之性)有智愚之分。好的纯的气质可为上智,不好的驳杂的气质可为下愚。上智、下愚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善恶之分,然亦包含之。”蔡节曰:“上知,生而知之者也;下愚,困而不学者也。上知固得于生知,然亦学而充之也;既为上知则不复为下愚矣。下愚本非其性然也,惟其气禀既浊,又自暴自弃而不知学,则所习愈下,安于下愚而不能为上知矣。中人则可上可下,唯此二者不能移也。不移云者,亦自其习而言之也。”
上知、下愚之不移,都是不肯移之。都是认识达到了非常坚固的程度,只不过前者是正确的认识,后者是错误的认识,前者善根深厚,后者障碍深重。既然是认识,都不是一天成就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上知是多多益善,而下愚也并非不可改,只不过冰山融化,付出的热量比之一般要更多。蕅益大师说:“除却上知下愚,便皆可移。”
【思考之二】孔子这句话是对谁讲的?“可移”有哪两层内涵?有何启发?
孔子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唯,只有。蔡节曰:“唯之为言独也。”只有上知之人和下愚之人不容易改变,上知、下愚之人毕竟是少数,那么剩下的就是中间的人,而中间之人是才是绝大多数。
我们中人,虽没有上知的勤勉好学,但也没有下愚的顽固不化,孔子这句话,就是特别针对那些处于中间可以移的人讲的,也就是对我说的。蕅益大师曰:“既未到上知,岂可不为之堤防?既不甘下愚,岂可不早思移易!”
云门隐者按曰:“本章关于上智、下愚多有所解,而可移与不可移,亦是多方争论。本讲义慎其所择。要之,在思中人可上下也,孰不负夫子之教诲也。”
钱穆曰:“本章承上章言。中人之性,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皆可迁移。惟上知不可使为恶,下愚不可与为善,故为不可移。孟子言‘人皆可以为尧舜,惟自暴自弃者不然’,此与孔子立言若有异。然孔子曰,‘困而不学,民斯为下’,则下愚亦因其不学耳。故荀子又曰‘人皆可以为禹’,不言尧舜而转言禹,亦孔子劝学之旨。”
夫子为什么要隐隐地告诉我们,说我们可以“移”呢?原来我们是处于中间地带的“摇摆不定”者,有成为“上知”者的条件,也有堕入“下愚”者的可能。《论语注疏》曰:“(中人)其性可上可下,故遇善则升,逢恶则坠也。”如果我们愿意去靠近圣贤、学习圣贤,我们就有课能成为圣贤;但是在你还没有成为“上知”者之前,仍然有变成“下愚”者的可能,必须要继续努力。孔子在策励我们,不要过于担心,只要你愿意,你还是可以像他一样成为“上知”者,因为“性相近”嘛!
要想改变,就要好好学习、努力学习,并且把学习的内涵运用到生活中去,把为人处事这个道理学对了、做对了,这是改变自己、真正快乐的方法,可谓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