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弛”是最近很火的词吧,“感恩”好像是过去的了。
网上看到的“松弛”多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慵懒或惬意的享受生活的片段,或在享受美食、或在看世界美景等等——这的确是一种松弛。
但我认为真正的松弛,不仅仅是这种主动松弛,即自发愉悦地走入世界,也包括当世界意外闯入自己的生活,一种不慌不忙淡定自若的从容。不想太多,或者也是一种想太多后的放下。
我在我妹妹身上看到了一种松弛,或者也许孩子身上都有?她在晚上有种类似“要求”式地写一篇文章描写她的姑姑。我当时心下一紧,仿佛是我被家长们要求一般,我下意识想:要是写得不好怎么办?要是他们不满意怎么办?这种慌张竟如此真实地发生在明明不是我的事情的我的身上。反观我妹,随即应下了,并保证在晚饭时大声朗读出来。他们也勇于作保证呐。
她在打字,我站在她旁边。我问她:“别人站在你身边看你工作,你不紧张?”她回答:“不紧张呀,我一点都不紧张”。要是我得紧张的要命。
晚上吃饭时,伴随着音乐她大声朗读了她的文章。我比她大八岁,下意识看出了文章中一些白话的缺憾,也不自知感受到全文的质朴和热情。由真诚带来的情绪涌过了用理性看待的冷眼,写得真好啊!我的心也轻轻的,没有了负担,泪水流了下来。
长大后被世界束缚得太紧了,记得二十岁后就感受到了世界的复杂,从此被卷了进去。“经历过复杂后还能保持单纯”,也许就是成年人的松弛吧。看着没经历复杂的妹妹身上的那股热忱,在走出暴风雨后的人们身上是那么可贵。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最后,“So we beat on,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于是我们奋力前行,逆水行舟,直到回到美好纯真的往昔岁月。在时间的疾风里我们回溯了过去的片段,让现在的自己又充实了一些。
写到这里我还忘了另一个话题,“感恩”。记得小的时候在学校经常被老师提及,现在宣扬个性和未来的互联网很少再关注人与人间的感恩。以前的社会总压抑个人,现在的社会过度放大个人,在老龄化飙升的中国社会,感觉隐隐之中要再来次一场人性的解放。
也觉得在我这个年龄说“感恩”实在是少年强说愁,但看着家人围了一桌,每个人又比去年今日老了一些,我很难不触动。
想起了每个愿意花时间与我说话的人。不愿意的人,我很感恩他们竟愿意花费宝贵人生几秒给我尊重的体面,愿意并尊重我的人,我同样予以相应的尊重。更别提那些帮助过我的人,以前我会用“人情世故”来总结这层关系,但我宁愿用正能量蒙蔽自己的眼睛。走到今天,不论是怎样的今天,有自己的努力,更有无数周围人双手的高高托起。
加上去年年底做了个说小不小的手术,觉得健康的可贵,更觉得时间的宝贵。在乎自己一点,又不那么在乎自己,更别说在乎别人,但要在乎那些与你有爱和尊重连接的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