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写作:教书20年,我教给学生什么?
出发了,北欧四国之行正式启程。像坐时光机器,再多过一个8月8日。
前两天写的姑娘们的故事,今天来开始续写。博闻8班的女孩子们给人感觉总是贴心、懂事、善解人意。有时,很难想象,这样“安静”的女孩,是怎样练成的?
第一个想写的续集是:思颖。思颖品学兼优,成了班长,而且一当就是三年。老师、同学们都很喜欢她,也敬佩她。当然,大抵也有一点因为班长这个位置太难当了,有个人当不好吗?自然也就没有人会有争议了。思颖的逻辑思维强大,但凡班级里发生什么事,或者有什么活动需要安排,她很快就能抓到要点。慢慢地,我发现,这是很重要的品质,日复一日地会感染全班同学,让同学们跟着也讲话、思考都有逻辑条理起来。同时,思颖也有一把好嗓子,发言起来,是有震慑力的。初中学生群体里,成绩好也仿佛有了光环。于是,思颖成了我心中的“完美女孩”。2019年冬天开始,新冠爆发了,我们开始了网课时期。那段日子里,所有班干在网上好像作用不大了,这时专注学习挺好。本身要适应网络教学已经不容易了。在网络互动过程中,逐渐地发现,思颖变得越来越沉默,有一天电话家访,思颖在家哭了很久,却不肯说为什么哭泣。“完美女孩”原来内心并不完美啊!当时的我,安慰和开导思颖,以为问题还是居家学习带来的烦恼和焦虑。后来和思颖的爸爸、妈妈分别沟通,思颖爸爸是广东省劳模,质朴、有思考力的一位家长,常年奋斗在工厂,可以说是鞠躬尽瘁了;妈妈是非常贤惠的家庭主妇,面对家庭主妇,我总是充满敬意。因为,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出这样的选择,为了孩子和维持家庭,能够牺牲自己与这个世界更深的联结,把爱与时间给了珍贵的家人,于是也培养了思颖善于照顾人、善于换位思考的“早熟”能力。陪伴他们成长的我,认为这不过是一种教育产生的效果。初三快毕业的时候,有这么一幕场景让我难忘。迎来送往每一届学生,我已习惯看着学生们从稚嫩到成长,带着酸甜苦辣地毕业,会拍下毕业那一天,快乐的表情。可是在思颖这一届学生身上,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地方,是不是疫情的影响了人的表达?真正的影响又是不是在此时、此地、此刻就可以让我们看见呢?今天的我,会这样想:疫情的经历早已悄然改写了人类,乃至中国人的命运,我们仿佛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变化与可能性。因为新冠的影响,按照建议,不宜聚集在一起,所以思颖这一届的毕业典礼也就没有往常那样隆重。我们为了安慰孩子们要离开母校的情绪,特地安排了每一个学生到校领取二中专属“校徽”,这枚拥有“凤凰之眼”的校徽,精致得让人爱不释手。当孩子们陆续返校领取毕业证书和“校徽”的时候,欢天喜地;思颖像往常一样,在班级里陪伴着我,把毕业证书和校徽发放完毕。此时,她静静走上来,拿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收拾东西后,走到教室门口那一刻,她转头对我说:“老师,再见。我会回来再看你的,碰上假期的时候。” 刚准备走,她又突然补了一句:“老师,这三年相伴,热热闹闹,没想到最后分别的今天,我们是陆陆续续走的,现在留下你一个人在这里,感觉好孤单,舍不得你,老师,保重。”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有种“被心疼”的感觉;第一次有种“被照顾”与“关爱的感觉。
人,最了不起的并不只是“陪伴”;而是“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