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老年人不爱买买买
小编要说老年人买起来剁手也拦不住
家住沈阳市沈河区的七旬老人王先生
5年前,因为眼睛干涩、口苦,听了一次保健品公司的健康讲座,一下子迷上了保健品。
5年来,几乎月月买,周周买,日日买了共计8万多元保健品。
不仅如此,老人花光积蓄后,还不断地向儿女们借钱继续购买保健品。
“他不仅自己吃,还推荐给老伴和子女们吃。5年的时间老人的积蓄花得差不多了,就向儿女们借钱。如儿女们不借,他就会很生气。”王先生的儿子在沈河区一家医疗机构工作,本身是医务工作者的他却无法劝说迷上保健品的老父亲。
面对着迷了的父亲,儿女们商量出一个对策,将父亲和母亲送到海南亲属家闲置的房子居住,五个儿女定期去看望。由于到了新环境,王老先生和老伴在海南生活很开心,告别了保健品的生活。
海南虽好,但是王先生还是想念沈阳的家。王老先生向儿女们保证,“这次回沈阳后,我保证与保健品断绝关系。”儿女们很孝顺,只得听从老人的意见。
6月17日晚,王先生和老伴回到沈阳。
可是,让儿女们想不到的是,6月18日早晨7点多,保健品公司的推销员敲开了王先生家的门,当天王先生购买保健品3000元,随后再次被拉去听讲座,一下子又买了1万多元保健品。
6月17日晚,王先生和老伴回到沈阳后,儿女们在老人家团聚,由于老人喜欢清静,当天晚上儿女们就各自回家。
第二天上午,王先生的儿子担忧老爸会再接触保健品公司的业务员,决定到老父亲家看看。结果刚进小区门口,王先生的儿子发现父亲和两个小女孩从小区单元楼往出走。王先生躲了起来,他偷偷地跟踪3个人。
3个人来到了位于青年大街附近的一个大厦,在大厦顶层的一个会议室正在开展沈阳某保健品公司的健康讲座,几百人的大讲堂里有健康讲师和价格不等的保健品。
原来,6月18日7时许,两位信息灵通的保健品业务员敲开了王先生的家门。当天上午,王先生就买了3000多元的保健品,6月19日上午,老人又在健康大讲堂的现场购买了1万多元的保健品。
这真的是防不胜防啊!
老年人购买保健品似乎是一个逃脱不了的魔咒,随手在网上一搜,每个月都有无辜的老人受骗……可老年人还是沉迷保健品无法自拔?
“为什么老人答应不买了最后还买了?”
专家指出,保健品公司的推销人员充分利用了老人对疾病担忧、对死亡恐惧的心理。老人一进入保健品的课堂上,就进入了类似催眠中的‘情景催眠’的作用,使人意识范围狭窄,只关注保健品业务员宣讲的内容上来,比较难拒绝。”
如何与老人沟通脱骗局?
1
别责怪,多讲案例多交流
发现老人上当时,尽量不要当面“对质”,以免引起父母抵触。可以在网络、电视上查找相关案例,找到他们与案例中受害者的相似之处,让他们自己认识问题所在。
2
包围战,亲朋好友来帮忙
跟父母的亲朋好友沟通,讲述事情的前因后果,让父母的朋友、邻居在平时聊天时“无意”说出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如此一来,老人相信子女的几率就会大增。
3
巧破解,协同父母做试探
很多时候父母对“保健品”的痴迷源自对销售者的认同,因为销售人员正好满足了老年人情感上的缺失。不要直接说父母被骗了,跟父母商量假装去将保健品退了,或者坚决不再继续为销售员的推销买单,看销售员态度,如果对方还是热情依旧,就保证不阻止父母。通常,感觉被“识破”了,推销员都会原形毕露。
4
有耐心,坚持吹慢瓦解
父母年纪大了通常比较固执,哪怕感觉自己的确被骗,但为了面子不肯承认。别想一下子改变他们的观点,坚持在他们耳边“吹风”,可以让父母转变观点。
最后终极大招
多陪伴父母
或许我们应该反省
为人子女是否真的做到位了......
温馨提示
保健品公司业务员无论是电话、上门推销保健品都不属于违法行为,只要购买者有行为能力,没有精神疾病,自愿购买保健品都是正常的买卖活动。但是,“会议销售”保健品,以开会的形式,销售人员之间形成利益链涉嫌传销,属于违法行为,可向公安机关举报。
也可以通过拨打电话投诉的方式进行投诉。
药监投诉电话:12331 工商投诉电话:12315 公安投诉电话: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