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中国式治理思维写成】
我们很早就想谈谈所谓“成功”是否能够通过学习达成这一话题了。
我们研究的结果是,成功学无法让人成功。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我们通过这一次“苏超”的火爆来一探究竟。
什么是“苏超”?
“苏超”指的是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是江苏省省内十三个城市之间的业余足球联赛。
据荔枝新闻可知:本次联赛中的运动员,65%的球员来自教师、快递员、程序员等非职业群体,赛事限制职业球员数量。
“苏超”赛事从2025年5月持续至11月,共13轮。首轮场均观众达8798人,第三轮突破万人,部分场次观众超2万,上座率超越同期中甲联赛。
经过近一个月的发酵,网络上关于“苏超”的讨论依旧不减,在足球赛事的加持上,江苏省内端午假期文旅经济持续发力,端午假期吸引18万球迷观赛,6个主场城市文旅消费增长14.63%,景区预订量同比涨305%。
除了拉动经济、促进经济内循环外。江苏省13个城市之间恩怨情仇的讨论也引起网络超高关注。
徐州和宿迁两队之间的对抗,让网友直接想到千年前的楚汉之争。战场上,两队也打得异常激烈,比赛中19次对人犯规,担架多次入场,踢到最后连替补都近乎全上场;
南通和南京之间的“南哥”争夺战也非常激昂,在南通得胜后,观众席大喊“叫南哥”。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是“叫南哥”的文创品是痛失笔画的常州人所设计,一经发售,销量可观,不得不佩服苏锡常赚钱的能力。
三轮联赛后,南通高居榜首,南通本地群众也积极参与,在城市大屏打出“原本只是认为你们学习不行”等略带挑衅话语,南通因此也被称作“夺命书生”;
排名垫底的苏锡常三市,被群嘲为“靠近太湖就是水”,常州更因为连败被调侃为“吊州”“巾州”“丨州”,网友们都很期待下一轮常州的“笔画保卫战”;苏州输球后发动钞能力,邀请贝克汉姆为苏州加油打气。
无锡和南京队的比赛也从赛事延伸到网络世界,南京发布“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无锡海报称“水蜜桃暴打盐水鸭”。
“苏超”为何能够成功?
新华网认为:“苏超”持续火爆全国舆论场,不仅刷新了人们对地方足球赛的印象,也进一步揭示出,地区间的良性竞争互动是激活经济社会发展潜能的关键。
有网友就指出,“苏超”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关键就是各支球队所属身份之间的不对付,这种谁也不服谁的态度非常契合足球这种带有对抗性和攻击性的运动类型。
各队在球场上厮杀,是带着彼此之间恩怨情仇的,于是网友们调侃:“没有人情世故,全是快意恩仇”、“天时地利人不和”、“没有假球,全是世仇”。
江苏省十三市之间谁也不服谁,不仅有历史、文化的原因,还有经济因素。
新华网就指出:江苏各地市经济实力均衡且强大,以2024年数据为例,江苏经济总量过万亿的城市就有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常州等5座。这为江苏各地“合理”孕育了所谓“谁也不服谁”的竞争基因。
在《2025年度中国百强城市指数报告》中,江苏省十三个市全部在内。与此同时,全省13个地级市(含南京)均实行二级财政。经济方面的齐头并进,给各个城市之间谁也不服谁的心态奠定了基础。
在经济实力的支撑下,江苏省内的体育建设也不落人后: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淮安和盐城 8个城市均有已建成或规划中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江苏省的交通建设也同样突出。全省公路总里程15.9万公里,普通国省干线一级公路占比全国最高;全省高速公路里程达到5231.6公里,实现“县城通”以及10万人口以上城镇全覆盖。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4730.7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593.6公里;设区市全部通动车,“轨道上的江苏”主骨架基本形成。
经济的发达加上交通畅达,为江苏省各省市之间的文旅交流和人员流动提供了巨大现实基础,基于此,我们才能看到端午假期,扬州常州对战之际,大批扬州市民涌入常州景区。
各个城市之间的历史纠葛与文化积淀,更是提供网络暴梗的文化基础。这一点我们在上文已经提及,在此不再赘述。
很多的分析文章和内容大多从以上内容进行解析。认为经济实力的均衡造成谁也不服谁的心态,进而催生赛场上争赢的斗志,加上各个城市之间的宿怨恩仇,将赛事的公信力不断提高,进而造成了一场场纯粹而又好胜的精彩。
成功是偶然,失败是必然:究天人之际
引发全网讨论的成功,除了以上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的因素,那就是天降的机会。
我们认为,苏超如今的火爆,并不是活动组织者一开始就计划实施好的结果。可以说,这种火爆程度是超出组织者的最初设想的,这一点,我们从第三轮比赛后,常州、苏州、南京、南通更换比赛场所就能清晰看出:
南京计划将至少三场主赛移至南京奥体中心(6.2万座),首秀或为8月17日对阵盐城;
苏州将6月29日、9月27日主场移至昆山奥体中心(4.5万座);
常州拟将主场从常州工学院体育场迁至常州奥体中心(4.1万座),首场或为6月28日对阵南京队;
南通将6月29日对阵宿迁的主场迁至南通足球训练中心海门基地(中乙标准,1.1万座)。
当然,我们还是非常赞赏江苏省政府促进经济内循环的此种举措,这是在新时势下的战略调整,毕竟在这个时候,还有些省份依旧摆脱不了海外市场的路径依赖。
对国内市场的重视和畅通国内经济循环,这一点是今后国内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年初开始的国补就是在此背景下出现的。
由出圈的“苏超”,引领文旅事业发展,带动居民消费,拉动经济,这是江苏省给的时代答卷。
基于此,我们才理解为什么央视多次报道都提及“苏超”对文旅经济的促进和影响,甚至提出了“小球带动大球”的标题,并成立“苏超”专栏,拿到赛事转播权。
促使省内足球联赛升格为全国关注的关键因素,就是天赐的时机。
而这个时机,江苏省抓得非常准确和干脆。并在此基础上对赛事规格进行升级,各个城市最后谁能分得这场天赐的蛋糕,就看各个城市的本领了。
机会,是天赐的,这份天赐造成了“苏超”的成功,也成就了淄博、哈尔滨、村超、小西天以及天水。而成功的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拼尽全力的准备和努力,如果没有天赐机会,也很难成功。
难道,我们就只能等待机会的降临,而自身不需要任何努力吗?
这当然不是,成功是偶然的,失败却是必然的。因此,个人的禀赋、本领、努力、智慧才是维持成功的关键。我们看上述城市的成功,至今还能发挥影响,引发持续关注的要点,就是其“人”的决定因素在发挥影响。
因此,我们又回到了我们道统的观念,那就是对待成功和失败、个人因素之间的关系的讨论,即“天人之际”母题的讨论。
通过历史,我们可以发现,部分史学家、哲学家认为,成功大多是天赐,失败全由人为。因此,我们常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守时待命,同时也不必盲目崇拜那些成功的人。因为,成功其实和人的作用关系不大。这一点,我们还将继续深入讨论。
正是因为成功的偶然性和天赐性,所以我们认为成功不可能复制,因为时势早已改变。但是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一味地学习“苏超”,争相恐后举办足球联赛,最后可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这种事情,我们最近几年也看过很多案例。单纯地认为淄博因烧烤而火,于是举办各种烧烤文化节;一味学习胖东来的管理、陈列、选品,却忽视其对员工消费者的尊重。
其实,从这几年引发网络火爆城市的成功经验来看,一个城市或组织想要成功,其中一条较为关键的经验就是官僚的作风改变,行政人员要从唱戏的转变成搭台的,这样的城市才能获得更高的成功机会。
回顾历史,无论是淄博还是哈尔滨,我们在网络和现实的热闹中,都很难见到行政官员的“领导”、“强调”、“指出”以及揽功,更多看到的是群众自身的绽放和表现。
而在群众热闹舒适的展现自我的同时,我们也能看到行政人员在幕后紧张地补着短板。比如对基础设施的维护和建设、对营商环境的督促和监督、对舆情批评的及时处理等等。
当“苏超”持续火爆,某协会的官僚做派受到全网抵制,就很能说明问题。而在“苏超”火爆的氛围下,南京能够放下省会的身份,公然打出“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的口号,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