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教师的使命》中关于"本土化与在地性"的章节,"教育要扎根于学习者脚下的土地和身边的生活"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入心湖。起初,我对"在地性"的理解停留在"针对个人原生家庭与个性的教育",直到这一年与侄儿朝夕相处的经历,才让我读懂:真正的在地性,是既看见孩子生长的"土壤"(地域、家庭、时代),也尊重每颗种子独特的"基因"(个性、习惯、特质),在真实的联结中找到教育的支点。
一、从"精灵"到"倔强小孩":生活褶皱里藏着教育的密码
在侄儿未进入小学之前,他在我眼中是每个节假日才见一面的"小精灵"——聪明灵动,会奶声奶气地撒娇,会指着星空问"月亮为什么跟着走"。那时的我,像欣赏可爱的精灵一样,只看见他最可爱伶俐的模样。
直到去年他步入小学,和我一起朝夕相处时,那些被"节日滤镜"掩盖的细节才逐渐清晰:写作业时东张西望积极性不高,要么拿着笔半天不动,要么手故意不使劲儿;上课发言时明明会却偏不张口,对获评优秀、取得奖状啥得动力不足。最让我触动的是9月那次出差:放学后数学老师让他用故事讲"3+2=5"和"5-3=2",老师示范了几遍,他却始终沉默,直到最后我们视频对话持续三十多分钟后他才小声表达"3个苹果加2个苹果,合起来就是5个苹果",那次让我突然意识到:这个在家人眼中"自由随性"的孩子,正用他的倔强对抗着集体规则里的"必须"。
这让我想起《教师的使命》里的话:"教育的在地性,首先是对'具体生命'的凝视。"过去我看到的是"别人家的孩子",如今看见的是"这个孩子"——他生长在一个允许"慢慢说"的家庭,习惯了"想清楚再表达"的节奏,却要在课堂上面对"立刻回应"的要求。他的沉默不是抗拒,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适应"新土壤"。
二、学前习惯与原生家庭:在地性里藏着成长的"根"
侄儿的转变,让我重新审视"在地性"的另一层含义:每个孩子的行为模式,都是原生家庭与成长环境刻下的"初始密码"。
他总爱边玩边写作业,源于幼儿园时家人觉得"开心就好",从未建立"先完成任务"的规则;他对"必须举手发言"的抵触,藏着家庭中"想说就说"的宽松氛围;甚至他握笔的姿势、整理书包的习惯,都带着妈妈所有的事情"我来帮你"的宠溺痕迹。这些在学前阶段形成的"惯性",就像植物的根系,深深扎在他的行为模式里——应该说,上学后,我们几乎花了整整一个学期的时间,才让他慢慢养成"先做后玩"、“努力做优秀同学”的习惯和上进意识。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教育的在地性,离不开对"成长根系"的理解。就像农民不会在盐碱地种水稻,教师也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模式"要求所有孩子。侄儿的"慢热",恰是他家庭环境赋予的特质;他的"倔强",或许正是未来"坚持自我"的萌芽。《教师的使命》强调"教育要贴着地面行走",这"地面",就是孩子从出生起就浸润其中的家庭文化、生活习惯和时代底色。
三、对接"00后"的土壤:在地性是理解,更是唤醒
和侄儿相处越久,越发现我们这些"80后"教师面对"00后"孩子时,常犯的错是用自己的"成长经验"当尺子。我们小时候被要求"上课必须坐直",便觉得孩子歪着身子就是不认真;我们习惯了"老师说的都是对的",便难以接受他们追着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教师的使命》提醒我们:"在地性的教育,要适配时代的土壤。"00后的孩子生长在一个信息爆炸、强调个性的时代,他们对"被理解"的渴望远胜过"被管教"。侄儿与我老公那天的愿意主动读书,不是因为我和奶奶批评了他的"沉默",而是老公自己独自读故事提问题时引发了他的兴趣,所以他仅用了不到10分钟便流利的将一长篇课文读熟,并且能复述故事的完整内容。——原来,他抗拒的不是表达,而是"必须按成人的方式表达"。
这让我明白:面对不同原生家庭、不同个性的学生,在地性教育的核心是"对接"而非"改造"。就像园丁会根据土壤酸碱度调整肥料,教师要做的,是找到每个孩子的"接口":对侄儿这样"慢热型"的,要给足"想清楚"的时间;对活泼好动的,不妨用"游戏化"方式引导;对敏感内向的,要先建立"说错也没关系"的安全感。在真实的情境中给他们体验的机会,远比空洞的说教更有力量。
合上书页,望着窗外侄儿在楼下和小伙伴玩"数学游戏"的身影——他正用石子摆着"5-3=2",嘴里念叨着"5个石子,拿走3个,剩下的2个当奖品"。忽然懂得,教育的在地性,从来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对"这个孩子"、"这片土壤"、"这个时代"的敬畏与接纳。
就像《教师的使命》所言:"好的教育,是让每个生命都能在自己的土地上,长成自己的模样。"我们要做的,不是把所有种子都塑造成玫瑰,而是先看清他是松柏还是雏菊,然后陪他扎根、抽枝,在属于自己的阳光里,结出独特的果实。这,或许就是教育最本真的"在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