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不少时间,把庄子的逍遥游抄了数遍,我认为全文可以分成15个场景,起承转合,层层递进,分合分,逻辑关系非常清晰,大体上还是用了类比推理的逻辑方法。
01
场景1:北冥有鲲,化而为鹏,海运则南徙。首段起,举出特定情形。【情】【起】
场景2:描写大鹏南徙之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极言高远,飞得高,方能致远,暗含大智之意。【状】【承】
场景3:鲲之所以能够遨游北冥,有赖于水之厚;大鹏之所以能够高飞南徙,有赖于风之厚也。水之积、风之厚,鲲鹏之所待也,这是第一个推论(理1),为后文埋下伏笔。【理】
场景4:蜩与鸠飞于树杈之间,落于平地之上,感到非常逍遥,于是讥笑大鹏“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费那么大劲犯得着吗?庄子反问道,蜩与鸠怎么会懂大鹏的智慧呢?【对比】
场景5:庄子推出第二个推论,“小知不及大知”,并类比延申出“小年不及大年”的观点。“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朝菌、蟪蛄,小年也,楚之500岁冥灵,上古之8000岁大椿,大年也。彭祖寿高八百,匹夫之辈就显得太可悲了!这怎么能同日而语呢?【理】
庄子成功地把广大深远的概念,从三维的立体空间,推广到了时空的四维空间。
场景6:汤问棘何谓无穷?棘没有正面回答,告诉汤王,大鹏“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只有凌驾于云层之上,才能具备广阔的视野,才能认识到无穷的奥妙,才能又飞往南冥的志向和行动。【承】
场景7:再用斥鴳作为反衬对比,得出结论,“此小大之辩也。”境界是有大小之别的,这是对小知大知、小年大年的小结。【对比】【理】
02
场景8:庄子把目光转向了那些所谓的普通士大夫身上,他们的境界其实和斥鴳、蜩与学鸠其实是一样的。【类】
场景9:递进,宋荣子不会被外界的褒贬所左右,“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他比那些士大夫要高明一些,但内心仍有坚守,行动仍有规范,他只是有自己的荣辱观而已。虽然已经很难得了,但还有差距。【递进】
场景10:再递进,列子御风而行,怡然自得,境界又进了一步。但是他“犹有所待者也”,没有风,列子仍然无法飞行,列子也就达到了大鹏的境界。在这里,庄子明确提出的“待”的概念。【递进】
场景11:庄子提出了人生的最高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就是无待的境界,人无所待,就可以逍遥游了。这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升华】【结论】【合】
至人无己,是个体心灵的崇高境界;神人无功,是无己在政治上的体现;圣人无名,是无己在社会美名上的体现。
03
场景12:至人无己之许由。无己实际是自足,“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我只取自然赋予的部分,而不有求于天下,许由甚至说:“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难道说,哪管洪水滔天,与我何干?不是这样的!答案在下文。【分】
场景13:接舆说:“(神人)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肩吾认为这是不可能的。连叔讽刺肩吾是聋子瞎子,并告诉他:“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一篇闹哄哄的景象,神人才不会来管这种事呢!无论世界怎样,都会有“尧舜”出世,所以神人才不操这份心,更不会越俎代庖。宋人以为章甫是好东西,可越人并不需要。天下在一些人眼中是好东西,但神人却不感兴趣。【分】
04
场景14:惠子对庄子抱怨大瓠大而无用。庄子说,第一、有用无用,看你怎么用,不龟之药有人可借以封侯,有人却难逃浆洗劳作的命运。第二、如何大用,惠子还没能想明白。【承】
场景15:惠子不服,以樗木为例,批评庄子之说大而无用。庄子则以狸、狌和斄牛为例,说明小用简单,大用不易,因为无用即是大用。【说】【理】
最后两个场景,为什么要说“用”呢?因为境界的高低,其实就是如何看待“用”,逻辑上又与前文所说的“小大之辩”遥相呼应,阐明了小用、大用、无用的不同境界。
进而言之,乃是有己无己之辨。无己则物之用,即大用,有己则功名之用,乃小用。故惠子蓬心不通,犹困之,苦之。
05
何谓逍遥?因为“知”的不同,产生4个不同的境界:
境界1:蜩与学鸠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斥鴳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 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如此蜩、学鸠、鴳甚感逍遥,这就是他们的最高境界;士大夫者流,或效一官,或比一乡,或合一君,或征一国,志得意满,与斥之鴳也无异。
境界2:宋荣子之流,游于世间,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不为毁誉所累。此宋荣子之逍遥。
境界3: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犹如大鹏展翅,无拘无束,此列子之逍遥。
境界4:许由之无所用于天下,无己、无功、无名,恰如姑射山之神人,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 ,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从境界1上升到境界3,只是小大数量级别的变化,因为他们都有所待。士大夫待于功名,宋荣子不待于功名,但待于荣辱,列子不待于人世荣辱,但待于自然之风和时间,他们的逍遥都是有待的。
唯有达到境界4,发生了质的变化,精神的完全自由,无所挂碍,不为天下所累,这才是庄子心中的真正的逍遥游。
06
庄子的行文亦合逍遥之道,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连句若串珠玉,对称成文,又长短变化有致,读来气韵流畅,全文虽长,背诵却非难事。兹录我喜欢的佳句如下: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
是其尘垢粃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宋人资章甫而适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