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第347天
今天早饭后,我乘坐公共汽车进城参加优质课比赛,内心很忐忑,因为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进城讲课。
上周接到领导的通知,我深感荣幸,就开始着手研读教材,选课,并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注意事项。同事告诉我,不要面面俱到,只抓住一条主线展开讲透就可以了。
后来,我听说统一讲16课《猫》,就想抓住对三只猫的不同情感来探索文章的主旨。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些优秀课例,并认真学习。记得著名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曾讲过这一课,没用课件,只用了一张图片。我就在他的公众号里查找课堂实录,可是没有找到。听说北大国培班的杨伏全老师曾经邀请肖老师到他们镇做课,我就联系杨老师,问他有没有课堂实录。他说没有,但是他有肖老师的微信,很快肖老师就把课堂实录发给了他,他又转发给我。这真是太好了!
我认真学习肖老师的课例,发现自己的差距真是太大了,想借鉴肖老师的做法,又怕自己能力有限,驾驭不了课堂,就只借鉴了其中的一部分,课件极简,没有图片,只有几个主问题,也没有预设答案。
昨天下午第二节,我在本班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了第一课时,第四节,我试讲第二课时,邀请了几位优秀的同事莅临指导,自我感觉挺好。但是大家给我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优质课应该是一节完整的课,而我只赏析了文章的第三部分;课堂上提的问题太琐碎了,应该围绕一个主问题展开教学;作者的情感没有点出来,文章的主旨不够明朗,后来挖掘得太深了。
昨天晚上,我根据大家的建议,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修改了教案、课件和板书设计,并把教案打印出来。
今天早自习,我和同事们交流了修改情况,感觉以概括主要内容为导入太突兀了,需要再修改。我就让班主任帮我上课,到办公室又修改了教案,以请学生聊自己养猫的经历为话题导入新课,教案由两页精简到一页,又打印了一遍。我在课件的封面插入了一张猫的图片,后面的三张幻灯片,每张只有一个问题。
今天上午,我到达城区一初中时,正好第一节下课,我是第三节的课,在七九班上。我先到教室见了课代表,了解了一下学情,课代表又带我到办公室见了班主任兼语文老师赵老师。第二节课,老师们都上课去了,我留在办公室里做准备。
我把整个上课流程梳理了一遍。先问学生们“谁家养过猫?为什么养猫?现在还养吗?为什么?”然后抛出主问题“文章结尾写‘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原因是什么呢?”接下来学生们的回答无法预设,怎么答就怎么展开,大致的方向是由对三只猫的不同情感特别是冤枉第三只猫后的懊悔自责提炼出尊重生命、明白判断的主旨。最后,我再抛出拓展提升部分的主问题“文中一共写了几只猫?”学生们一定会说四只,还有一只黑猫。我再问“第一只黄鸟是被谁咬死的?”学生们大多会认为是黑猫,其实证据还是不够确凿的,又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接着由猫过渡到人,文中的谁最像猫,默默无闻,遭人误会,学生们肯定能找到张妈。其实,在当时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下,文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那只猫。如今,在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只要人性主观臆断的弱点不克服,猫的悲剧依然随时都有可能上演,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那只猫。所以,比猫的亡失更让人难过的是美好人性的亡失。
第二节下课后,学生们大都去做课间操了,教室里只剩下三个男生。我想试播一下课件,可是多媒体的开关跟我们学校的不一样,我不知道怎么打开,就请学生帮忙,一个男生热情地帮助了我。我看到教室内没有钟表,怎么把握时间呢,总不能老看手机吧,就问谁有手表,北边一个又高又胖的男生取下他的手表递给我,太好了,是带指针的,很直观,我就放在讲桌的右上角。
课间操结束后,学生们陆续回到教室,三位评委老师也到后排就座。
离上课还有5分钟左右,我简单做了一个自我介绍,又表达了对几个学生的感谢,感受到了学生们的友好,希望能一起度过愉快的一节课。
开始上课了,导入环节很顺利,到简介作者时,有的学生把作者“郑振铎”读成“郑振锋”,还有读成“郑振择”的,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我顺势在旁边写下另外两个字,让学生们区分,并让他们在课本上标注“铎”字的读音。接下来按步骤抛出主问题,要求学生们边默读课文边批注,然后小组讨论,最后挑学生回答,我根据学生们的回答一步一步引导他们理解作者的情感,理解课文的主旨,拓展提升部分也按计划顺利进行,随着下课铃声结束了这节课。看到评委老师的微笑,我想,这节课应该不会太差吧。
反思成功之处:
1.导入自然,为开启新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2.课件极简,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文本的解读上。
3.围绕主问题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情感,理解文章主旨。
4.联系社会背景和当前的生活实际升华主旨。
5.板书简洁醒目。
提升空间:
1.准备时间规划不合理,应该提前几天备好课,早点请同事们指导,早点定稿,免得时间紧,手忙脚乱。
2.朗读指导少。
3.昨天晚上没有休息好,今天的状态没有调整好,面对新环境,精神不够饱满,语言感染力不够。
4.时间把握得不够好,应该提前几分钟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