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是喜欢要一个确定的答案。
因为确定性能带来安全感,安全感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里,是最底层的需求。
所以我们总是特别关注结局,早期香港TVB的电视剧,总会在最后一集上加个巨大的标志【大结局】,这一集也往往收视率飙升。
情侣分手的时候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为什么。
分手还有什么为什么,就是不爱了嘛,或者不够爱了嘛,对你的爱比不过对别的人或者别的事的爱了嘛。
那为什么还非得问个结果出来呢?
只是不想这么糊里糊涂的结束,只是想要一个确定的答案好让自己死心,好把被打破的安全感在往后的日子里,一点一点补回来而已。
所以无疾而终的感情是最要命的,一直把人吊着,每当午夜梦回都是含泪问天问大地:
这到底是为什么啊!!!我到底是哪里做得不好,哪里不如TA,你倒是给我个说法啊!!!
仿佛有了这个答案,就可以死心。
其实不会,这答案反而会变成一根刺,扎在你心里。你过得好,就会想,哼,当初那个人没眼光。你过得不好,更会想把当初那个人大卸八块。
有时候过于追求确定,反而是一种桎梏。
小时候看哆啦A梦,最想要的就是时光机器,觉得简直太酷了,去未来啊,看自己长大后啥样啊,嫁给谁啊,是不是生了个混血宝宝啊……
这一季奇葩说讨论了一个话题,我觉得很有意思。
如果有时光机,让你来到十年后,发现最后在一起的人不是现在喜欢的那一个,你还会不会去追求当下所爱?
题目本身,有个悖论:
给你一个足够确定的答案,但这个答案本身不一定是真的。
因为,当下看到的结局,是由你当下的行动决定的。
如果继续追求当下所爱,但那个看到的结局始终会影响你所有的判断。
一次争执,哎呀,果然最后不会在一起。
一次感动,哎呀,怎么会最后不在一起?
一次冲动,哎呀,我就知道不该在一起!
你为一个还没有被验证的结局画地为牢,极有可能在某些关键节点,做出不同的选择。结局,就会不一样。
如果不追呢?
那就意味着结局已经改变。
无论怎么选,你都到不了最开始看到的那个结局。
时光机,只是人类为了平复自己对确定性的渴望,想象出来的一个并不靠谱的解决方案。
一个确定的结果,并没有你想的那么靠谱及重要。
确定性能带来安全感,但追求确定性的过程却一直在挑战安全感。
就像人都会死,这是确定性。
但每个人的生命是什么色彩,你要怎么去描绘这段生而为人的时光,中间充满不确定性。
人有七情六欲,是感性和理性的综合体。这种矛盾统一本身,就是最大的不确定性。
靠脑电波交流的三体人对地球文明最大的困惑就在于,他搞不清楚为什么地球人心口不一,行为不可预测,所以地球人反抗侵略的“面壁者计划”才有效。
就是因为人的行为足够复杂,所以总会有人希望设定出一个算法,增强行为的可预测性,推算出一个相对更确定的结果。你看看研究人的行为的学科有多少,什么消费心理学、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学等等一大堆。
我倒是希望人生有一个算法,能明确的知道每一个行动会导向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这样看起来就能够预测未来了。
如果这个算法真的存在,那么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就会是线性的,一条道走到黑。可是回顾历史,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中间将近500年,然而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中间只隔了100多年,互联网从PC到移动端的演变速度快到只有20年。
这种突飞猛进似的发展,我想还没有算法能够算得出来吧,也不会有人会认为,为了追求百年基业就抗拒变革与波动是正确的吧。
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的尸体就躺在确定性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我们习惯从所有的意料之外中,抽丝剥茧找一个「原因」,以满足对于确定性的渴望。然而,这种归因原本就受限于判断者的认知。
用来评价客观世界的判断标准,都是由当下往前追溯的所有经历与获取到的信息沉淀下来的「规则」。
也就是说,我们只能从过往经验里抽象出一些基于「假设」的判断,这个判断对还是不对,只能在下一次意外发生的时候才能得到验证。即使第二次得到了验证,谁能保证第三次还可以呢?
有一句话最近被引用得很多: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
排名前两位的「命、运」,指的就是系统中的不确定性,是个体不可掌控的、却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影响因素。
意料之外是世界的常态。
掌控能掌控的,这叫尽人事;顺应掌控不了的,这叫听天命。
不要觉得这个说法消极没有进取心,大多数人连人事都没有尽到,整天就想着蹭命运的便宜,那才是最大的消极。
在复杂系统中,个体微不足道,但换个角度来看,中国古老的智慧还说了另一句话,牵一发动全身。
个体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会诱使系统整体调适。当个体行为的叠加效应达到阈值,就会产生预料不到的结果。
亚马逊雨林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也许两周后引起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永不沉没的梦幻客轮”泰坦尼克号,沉没在处女航的路上。
美国联邦委员会提高了基准利率,引发次贷危机最终波及全球金融市场。
一群普通人的投票,导致英国脱欧,英镑兑美元汇率降至1985年以来的历史低点。
……
黑天鹅事件之所以被关注,并不是因为这个既定的结果有多么可怕,而是诱发的原因,我们根本就找不到。也就是说,预测下一次黑天鹅几乎不可能。
理论上来讲,未来确实是可以预测的,但不是靠某一个或几个算法,关键是看
1、能否掌握某一事件的所有可能影响因素并判断出关键节点。
2、个体的行动轨迹和系统的行动轨迹能否保持高度一致。
怎么去找到所有可能影响因素和关键节点呢?
你是游戏的设计者,或者有通关攻略。
为什么要跟系统的行动轨迹保持高度一致呢?
不一致,未来里就根本没你的位置。
我们不是造物主,也没有通关攻略。但是我们的每一个具体动作本身,就是在创造未来。关键是,有没有发现系统行动轨迹的能力,让个体实现与系统的共振。
造物主给的恩赐是,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一个自有的稳定系统,来提高与系统共振的概率,从而创造自己的未来。
如果我们所在的世界什么都是确定好了的,是一件细思极恐的事情。确定的另一面,就是没有了选择。
所以我认为不确定性的存在,是一件极好的事情,因为
不确定性=可能性
可能性=多个选项=可选择
可选择=对人生的掌控力
塔勒布在《反脆弱》的前言里说,风吹过来,蜡烛会灭,但火会迎风更燃。要做火,不要做蜡烛。
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查理芒格的100多个模型,艾伦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这些当下取得巨大成就的人,都有一套用来锤炼自己迎风飞舞能力的稳定系统。
提升掌控力的方式,就是构建起一个能锤炼迎风飞舞能力的稳定系统。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
稳定
系统
「系统」的建立相对简单,但「稳定」是个巨大的门槛。
今天看到微信群里有人谈论炒股,买卖倒手亏的多赚的少。炒股就是个很典型自动放弃掌控力的场景。
低买高卖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策略,但很少有散户会据此制定出一个更为细致的操作标准,然后稳定执行。更普遍的情形是,今天跌了就想卖,明天涨了就想买,完全把低买高卖的基本规则抛在了脑后。
原因也很简单,我们都是理性和感性的综合体,而大多数时候,感性是占了上风的。
感性,是内心深处的那一点渴望。
建立稳定系统,本质上是依靠理性力量来帮助我们实现内心深处的渴望。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我跟他说,你现在走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为什么走的人少,就是因为维持「理性的稳定」太难。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现在时不时被人拿出来说,不就是因为很难做到么。如果这事儿像吃饭睡觉一样容易达成,谁还会当个话题呢?
烦恼从哪里来?
想要的太多,知道的太多,行动却太少,能稳定行动的更少。
大多数人,包括我,常见的状态都是:
今天一鼓作气,明日衰,后日竭,第四天焦虑,第五天烦恼,第六天顿悟,第七天下决心,第八天开始另一个轮回。
理性的稳定状态是什么呢?
看着远方那个灯塔,管他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一直在路上。
以前看查理芒格,读到这一句:
你不必非常出色,只要在很长、很长的时间内保持比其他人聪明一点点,就够了。
我还想,这么浅显的道理有什么可说的。现在再读,又有不一样的体会。光是「很长很长的时间内,保持」这几个字,我都想写下来贴在电脑屏幕上,时时警醒自己。
今天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讨论不确定性,其实只是在梳理自己的思路。同时我也特别清楚,即便能写出来几千字的文章,也并不代表我就不会在以后某个时刻成为高买低卖的傻瓜。
至此,再一次明确了自己精进的方向,构建一个锤炼迎风飞舞能力的小系统,稳定运行50年。
在风来的时候,共舞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