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胡适先生出国前的思想和经历,那就必须说一下他开始亲身接触到革命思想的中国公学。中国公学的立校宗旨中最有价值的,在我看来是“具备独立思考”这一条,独立思考在今天依然是可贵的品质之一。质疑先生讲的文言文,担任竟业旬报主编,同梅光迪辩论白话文是否当为中国文学出路,同陈独秀先生共同倡导新文化运动。独立思考这种能力一直在更新着他的思想和认知。
独立思考很重要,得三五同道同好也同样重要,人生幸事,不过如此。白话文运动,句度断句,这些影响中国文学改头换面的成果正是在适之先生跟通道议论讨论中所得。他们的真实故事也可以解释为何自古至今学业就倡导同学同班同道间交流。一开始看到“文学革命”的八个条件中要求不避俗字俗语,我第一反应是不认同的,之后翻看了“文学改良刍议”才明白他们是从文学历史进化的角度得出白话文应当所处的位置。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喜安乐则不易得波涛人生,所谓梦想,也要经历过与之匹配的轨迹。前面的这段文字自不用说,从先贤身上得出激励处于人生低谷的故事,好意,却不一定是好事。
胡适先生青年暴得声誉,好似都是一次次无路可退打磨结的果。父亲过世母亲做了当家晚娘,新公学解散后正当家业不济,个人主张因年少气盛恶了同道同好,当中真的好似做了过河卒,只能往前走,是一往无前也是背后坚忍。或许“彼出于是,是亦因彼”,然没有前面十年自小的文言文底子,这后面的诸多关键性转折的决断如和还真未可知。当我们还在抱怨前路不顺,或者觉得挫折不够,才华不显的时候,其实真正应该做的是静下心来打磨心智,培养才华,以此熬炼心性。不再想着要自己找多少挫折,要经历多少困顿。浅浅思考暂时看到的适之先生的生平,以当前社会人文科学之趋势,从此当以立德立功为主,则立业立言随己积累之势而成。
我自己认为,个人也好,企业也好,是多经历苦难还是集中优势资源做好一个漂亮的发展计划?我们可以先从分清运营和运作的区别来考虑。事实上,一生之中困厄难免,但纵是做了过河卒,也是尽力以当前微弱砝码,不断战斗扩大战果。从运作一个项目上来看若我们本身砝码已经很多,还想着再找点不合时宜的苦头来吃,以此熬炼自己,这是不合适的,这种逻辑其实不是完全说得通的!然而从运营的角度来看,为了尽早排除潜在的不确定性,利用危机来做打磨和筛选,可以说是一种备选策略,却不一定肯定是优先策略。企业要成长,需要好的运营,项目要做成,需要用心运作,个人也是这样。
若你的能力还配不上你的野心,困难自会来找你,彼时自然会跌倒踩坑痛入心扉,若你已足够强大,又何惧一次次跌倒?当你找到好的方向,好的人生平台,真正能决定你能不能上台阶的,是我们独处的时候是否静下来用心做了积累,做足了积累。不用再担心自身其他边际条件满足不到,勇往直前吧!
另外一点,有人说一辈子没有见过胡适发脾气,说他是晚清鲜有的高情商分子,我当然是怀疑的。正巧读过他介绍我自己,这种印象好似把他的形象补充的更完善了。“李杜诗篇万口传,如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管领风骚数百年”,其实年少轻狂谁人不有?只不过多年后回首或许也会博自己一笑。我自己年少时也曾在在笔记上记下“品竹评花,得意时何思何虑。烹经煮史,解悟出无古无今”,至今想来,实是顽劣。再看四十自述中,他说道:“我觉得人一辈子,最无法接受的是向别人发脾气,最没有素质的就是用生气的脸示人。”原因,我个人认为在他母亲身上,作为比父亲大儿子还小的晚娘,当家那几年,没法震慑小辈,日子必然是极为艰辛。能理解,然而,我能做到一半,做不完内在的全部控制,还是修行不到位,知礼当躬行,我要继续加油。
其实谈起胡适,最重要的成就还是倡导白话文运动,这里面关于古文韵律韵脚,文体文法发展历史的内容暂时不在这里详解了,或许后面我会新开一篇专门讲这个。读他的书收获最多的还是这种以赤子之心一路前行,没有那么多尔虞我诈,只是一心想做好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这跟我辈技术人何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