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腊月23,小年,我们都习惯称这一天为祭灶。
这天的晚饭呢,我们这儿的传统习俗是吃面条。(当然也有很多其它地方是吃饺子的)。我刚把习俗说出来,小儿子就大声嚷嚷道:我最不喜欢吃面条了。那怎么办?虽然现在年味越来越淡,但我每年都固执的在传统习俗中坚守着,哪怕只是一餐一食呢。可能我还是怀旧,心里不愿意把传统习俗全部舍弃吧。
“你不爱吃就少吃点儿嘛”。“妈妈,就我们俩,要不我们吃方便面吧(平时很少让他吃这样的东西,结果,越限制,越渴求),方便面也是面条呢。”小儿子有点儿哀求,又有点儿雀跃的对我说。是呀,一家四口,我和小儿子在家,先生和大儿子在外地还没回来。我略微沉思了一下,又因身体原因,就答应他了。“不过,咱们要少放几根面条儿,也算是没有彻底抛弃风俗好吧?”看在我让吃方便面的基础上,儿子也没多说什么。
少顷,祭灶“面条”做好了,我和儿子在餐桌旁吃着这所谓的祭灶面,我的脑海里却浮现出小时候过祭灶的情景。
那时候,这一天清晨,父亲会早早的去赶集,先买一些肉类,糖果,瓜子回来。吃过早饭,母亲会和同村的婶婶大娘们相约去常村赶祭灶会。买祭灶糖,买年画,买布匹做新衣,买……反正是春节需要的东西基本就在这个会上买齐,要不,就到腊月二十七有一个会,主要是卖大肉,鱼类,鞭炮的……到那时人都忙着蒸馒头,炸东西,二十三祭灶会上一时买不齐的东西才再去赶会呢。
那时的祭灶会用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这些词语形容一点都不过分,有时候你想在某个摊点驻足停留,那你说了可不算,人流会裹挟着你走,据说有的小孩子想在里面转一转,在拥挤处,可能你的脚就沾不到地,这可一点都不夸张。
这一天呢,我们小孩子白天疯玩一天,最期盼着晚上的到来。
晚上,轻易不下厨房的父亲会亲自上阵,做祭灶面条儿。只见父亲把那块儿面团用力的按压,揉搓。面团变得愈加光滑起来,然后父亲把揉搓好的面团压成一个厚厚的圆型,用擀面杖稍向前推几下,面团稍微变大,紧接着父亲把面缠绕在擀面杖上,手按住擀面杖两端向前推着,推赶几下,就把面团展开,撒上面粉,继续缠绕,推赶……面由厚变薄,满满一个案板都盛不下,展开看好像能透出光来,又充满了柔韧性,这时候父亲把面反复折叠,切成粗细一致的形状,再抖开,撒上玉米细粉防粘连。
这边母亲已经把鸡蛋搅匀,自己种的蒜黄也切成了小段,几颗淘洗干净的冬菠菜闪着绿油油的光亮。母亲把火烧的旺旺的,父亲快速把鸡蛋炒散,洒入蒜黄,翻炒两下,稍微断生就出锅。然后添水,等水烧开,下入面条,面条浮起后放入蒜黄炒鸡蛋,再放入菠菜,最后把香油调拌了葱花撒入锅内,最后加一点儿自家酿制的红薯醋。
那菠菜的油绿,那鸡蛋的嫩黄,那面条的雪白,那小葱的青翠,攫了我们的双眼。那小磨香油的浓郁,那红薯醋的酸香,勾住了我们的心魂。多年以后,现在看起来极其普通的一碗面条依然触动我的味蕾。
忆着贫困岁月里的香醇,享着盛世时光中的美好,我吃下了今天的祭灶面。
然后我转头对儿子说:宝贝,你想知道祭灶为什么吃祭灶糖吗?儿子点点头。
我接着说:祭呢,就是祭祀。灶呢,指灶王爷。相传灶王爷每年腊月23日夜晚,要上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初一五更时分才回来归位。据说呢,灶王爷爱吃甜食,所以祭灶时家家户户除了供奉丰盛的菜肴外。还供着芝麻糖、花生糖、麦芽糖等,反正都是粘性极大的糖果。这样做呢,一是投灶王爷所好,二是吃了人家的嘴软,灶王爷在天上就会多说宅主的好话。三是想利用糖果的粘性,当灶王爷想说一些不好的话的时候,粘住他的嘴,使他有口难言。所以供奉灶王爷的对联就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儿子听完,高兴的说:“真有意思,想不到关于祭灶还有这样的故事呢。”
“可不是嘛,咱们中国的很多节日都有神奇的传说或动人的故事呢,你可以多了解一下。”儿子重重点了点头。
就这样,我就着小时候的回忆,孩子听着祭灶的故事过完了今年的祭灶节。
祭灶来了,春节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