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指出,要持续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能够用更多时间和精力来服务群众。基层若以一种高度负载的状态进行运作,则会影响其治理和服务的效能。因此,为基层减负势在必行。但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为基层减负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想要彻底铲除,当多管齐下、系统施治。
树立正确政绩观念,厚植“为民情怀”。答好追梦路上的新考卷,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我们党对领导干部的一贯要求。“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唯有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明白真正的政绩好坏不在于表面的“光鲜亮丽”,不在于短期内能够吸引眼球的“面子工程”,而在于能否真正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能否为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才能正本清源,把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心无旁骛投入到为民造福这个最大政绩中去。所以,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永葆一颗为民之心,时刻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既做显功,又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利禄、进退得失,切实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明确履职责任清单,力求“松绑减负”。基层负担之重,表象在基层,根子在上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要把职责事项搞清楚。”为基层减负的核心就是把基层的权责定清楚,把那些不该基层管、基层没能力管的事项统统剔除出去;把那些基层该管、有能力管、管了老百姓叫好的事项一件一件固定下来,让每一位基层干部都能明白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深刻理解“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尽其责”的具体要求,在务实合理清晰的权责清单指引下,县、乡、村三级的责任才能分明、分工才能合理,基层干部才能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抓改革、促发展中去。
精准区分科学赋能,做到“撑腰鼓劲”。基层干部干事创业不仅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还需要良好的条件和保障,真正让基层干部干事有“劲”更有“径”。要推动要素向基层聚拢,整合优化基层工作机构,实现资源、政策、人才、服务下沉一线,让基层有人办事、有资源办事、有能力办事。要让基层有更多话语权,在人事任免、考核评价等方面更加重视基层的意见和表达,实现从“被动承压”向“主动问效”的转变。要坚决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对改革攻坚中的“无心之失”“探索之误”依法依纪予以宽容,让广大基层干部摆脱“不敢干”“怕担责”的心理,做到放开手脚闯、卸下包袱干。
久久为功长治长效,持续“加力赋能”。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弊非一日之寒,减轻基层负担也非一日之功,当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建立科学合理的奖励机制是激发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关键,要持之以恒抓好制度建设,正确处理好“当下改”和“长久立”的关系,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用制度规范进一步压缩实际工作中的模糊空间地带,动真碰硬整治为基层减负中的“新马甲”“隐身衣”,持续不断地为基层干部减压松绑,切实打通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要坚持问题导向,紧盯为基层减负中的顽瘴痼疾,发扬钉钉子精神,经常性开展“回头看”,持续保持整治提升不放松、不停歇,推动为基层减负工作实效化长效化,并将其不断地转化为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为民造福的真业绩好业绩。
集安市凉水朝鲜族乡人民政府 杜寒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