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慧工作日志2.23
今天看到了一个新词,出于好奇,搜索了一下。
在教育领域,“间隔效应”是一项被广泛研究且实用性强的学习规律。它指的是,将学习时间分散安排,中间有适当间隔,相较于集中连续学习,能显著提升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效果。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当我们集中学习时,大脑短时间内接收大量信息,容易产生认知疲劳,对知识的加工较浅。而间隔学习为大脑创造了“缓冲期”,在间隔期间,大脑会不自觉地对之前学习的内容进行巩固与整理。例如,背诵英语单词,若打算花两小时学习50个新单词,集中学习可能会导致前半段记住的多,后半段遗忘率高。若采用间隔学习,把两小时拆分成四个30分钟,每个30分钟学习10 - 12个新单词,中间休息5 - 10分钟。在休息时,大脑会对刚学的单词进行潜意识回顾,强化记忆痕迹。
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可根据课程难度与自身学习能力,合理安排间隔时间。对于数学、物理等逻辑性强的学科,新知识学习后间隔一天复习,一周后再次复习,一个月后进行总结性复习,能有效构建知识体系,加深对原理的理解。像历史、语文等记忆类学科,可在背诵当天晚上、第三天、一周后分别进行复习巩固,利用间隔效应,让知识在大脑中扎根更深,提升学习成绩与学习质量 。
好吧,原来我之前记不住东西是因为方法没有用对(好的,就是随口有了一个借口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