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的标杆故事

      十多年以前我就知道了名震西北的李镇西老师,读过他的课堂实录,践行过他的“读出自己、读出问题”的教学方式,但他好像我的师父王君老师一样,是一颗星辰,我只能仰望,见到他是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的事情。今天我居然在西子湖畔——美丽的杭州师大见到了这位可敬可爱的李老师,听了他《用一生的时间寻找那个让自己吃惊的“我”——幸福比优秀更重要》的报告,真是激动不已,这次相遇对我来说实属三生有幸!

图片发自简书App


李老师的故事波澜起伏,又肆意浪漫;李老师的演讲激情四射,又深情无限。主持人叶老师说李老师是教师的标杆,是楷模,那我就以“李镇西的标杆故事”为题来说一说他的经历,也谈一谈对我的触动。

成长故事

李老师生于1958年,1976年高中毕业后下乡当了知青,幸运的是,1977恢复了高考,虽然一起下乡的知青中有很多高中生,但知青点的人都支持他去参加高考,也一致认为只有他才能考上大学,因为他是农场里唯一一个每天读书的人。他果然不负众望,在当年高考比例是4.7%的情况下,19岁的他考上了大学。这是他对学习热爱与坚持的结果。可以想像,每天繁重的体力劳动下来,其他人都在睡觉,或者聊天,或者游戏,他却在昏暗的灯光下静静地、心无旁骛地读书。究竟是什么力量催促他如此勤奋呢?一定是一颗求知上进的心,他肯定不知道高考会恢复,但他热爱学习,学习创造了那个令他吃惊的自己,这一事例无疑证明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上大学后,我们看到了他的学生证照片,圆润的脸庞,英俊活泼,稚气未脱。几年后大学毕业的他意气风发,自信沉稳,可是多了一副眼镜,这副眼镜见证了他的博学多识,见证了他的勤奋刻苦。很难想像大学几年,他在图书馆呆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又读了多少书,才把那双明亮澄澈的大眼睛读成了博学的近视?

从19岁到58岁,他用摞起来超过他身高的78本著填满了40多年的成长奋斗史。他在未来班,用创新和勇气实现了自己和孩子们的优秀,他说“幸福比优秀更重要”。确实,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难道不是智慧与情感的故事?不是学生的快乐与成长吗?78本书,摞在一起超过他的身高,他的著作与身高等量,我想到了列夫•托尔斯泰的“等身著作”,李老师用这些著作中的智慧与经验引领我们朝着神圣的语文青草更青处漫溯。有的人一辈子却写不出来一本书,可是他却只用了40年出了78本书,平均两年一本。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李老师最厉害的是在42岁的时候,考上了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脱产学习三年之间,他留下了上千个自制的英语卡片,可以想像已过不惑之年的他学习的艰辛与意志。中国有句古话,“人过三十不学艺”,可李老师不但将自己引向了最高学术,而且一如既往地勤奋。李老师的求学之路让我们看到没有攀不到顶峰的高山,没有过不去的太平洋,只要我们有愿景,有意志,肯拼搏,就一定行。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三年毕业之后,重庆市教育局让他到研究所专门搞教学研究,他忍受不了没有学生的日子,因为学生就是他的“恋人”,所以他主动要求去做教师。随后,他如愿做了教师,当了班主任,还当上了校长,继续坚持读书、写作、研究。2018年,他退休了,现在他又开始了“新教育”领域的研究,到世界各地演讲交流,宣传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我曾想过我退休之后的舒适生活,绝对和李老师不一样。但他为何如此拼命?王君老师说“生命太短暂了,我们只能把一辈子当两辈子用”,李老师就是这样的,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在于意义,在于引领更多的人。他们这么优秀,尚且对教育教学如此执着并乐此不疲,我们更应该追随他们,不断奋进。

李老师的成长故事是奋进的标杆。

教育故事

22岁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李老师只带一个班的语文,一周六节课,这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是多么幸福、多么惬意的事情,是我们求之不得的“蛋糕”啊!可李老师不这么想,看到当时的班主任(一位体育老师)与学生一起快乐,一起幸福,他也想当班主任,拿他的话说,“纯属个人爱好”。这“爱好”是他毫无私心地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是真诚的“赤子之心”啊!经过努力,在一个月后,他升级为班主任,也从此开始了他的教育理论实践。班主任经历是他“创造惊讶自己”的起点,而这个起点是他自己争取的,人生的美好需要我们自己积极争取。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当了班主任之后,他总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学生爱自然,爱游戏,教学中更多的就是学生喜欢的活动,他和孩子们一道去户外爬山、游泳、摔跤、捉迷藏、野炊、学狗叫,甚至和学生骑自行车出去了两天……他带领学生走进自然,体会生活,因为语文的外延是生活;他邀请学生轮流到他家吃饺子、吃火锅,因为亲其师,信其道;在初三那么紧张的情况下,他还带学生到公园玩,为过生日的同学写祝福语,参加韵律操比赛,开展篝火晚会,带学生种银杏树,因为学习需要张弛有度……如今,他们当年栽银杏树的那条街成为重庆最美的街道之一,他也“桃李满天上”。活动开展了这么多,并没有影响学生的学习——51个学生,38个上了本科线,而那是极为普通的一所学校,他创造了教育的辉煌,创造了那所学校的神话。可见,活动不仅教会了学生的各种知识和能力,也启发了学生的心智,促进了学生对学习的热爱与追求,高分数就是这良性循环下的结果。我边听边想,这些创新的思想不是我们不敢想,而是我们不敢做。开始教书时,美术课上我也把学生带到教室外的柳树旁让他们画春天,但我从没有带他们去过田野。这就是我与李老师的差距,他属于敢想敢做、敢为人先、义无反顾型,因为他的初心是为了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所以他的气魄与胆量是无与伦比的。虽然这种“不守规矩”在当时受到领导的批评,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成长的幸福更重要。”更可贵的是他执著地坚持了下来,当他的教学有了名堂的时候,教学成绩突出的时候,当其他的家长一心想把孩子们送到他班里的时候,他用事实证明这种“胡闹”就是好教育,这是创新与执著带给他和学生的馈赠。他超越了自我,创造了令他吃惊的自己。这份珍贵的经历也告诉我们成功需要创新,需要执著,更需要守住自己的心灵。

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带领学生一起设计班歌的经历。师生写好了班歌,可是谁谱曲呢?学生想到了著名的谷建芬老师,有人怕谷老师不答应,但更多的孩子愿意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不试,怎么能知道谷老师不愿意呢?最后大家统一意见,“给谷老师写信,如果她愿意最好,如果不愿意,我们再自己想办法”。于是他们写信给谷老师,没想到谷老师不但答应,还很快为他们谱好了曲。他们还用这首班歌获得了大奖,之后大家署名给谷老师写感谢信。谷老师不但回了信,还送了51个文具盒。我相信这种民主的风格将李老师与学生的心连在了一起,而“试一试的态度”也一定是李老师引导的,没有这种积极奋进的态度,哪来的成功?李老师用自己的智慧不仅教出了优异的成绩,还培养了学生民主、感恩、积极奋进的人生态度。

图片发自简书App

李老师的教育故事是创新与坚持的标杆。

理念故事

他主张教育民主化,让每个学生享受平等、有尊严的学习。他关注学生差异,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善待后进生。比如他曾经的一位学生万同一,上课爱睡觉。李老师设身处地,想到他的“痛苦”,就问他有啥兴趣爱好,他说喜欢看武侠小说,李老师就给他推荐既有教育意义又有精彩情节的长篇小说《烈火金刚》,叫他在课堂上抄这部小说。之后万同一每天在上课的时候不睡觉了,也不乱动了,而是奋笔疾书,也是勤奋不已。既然学生已经考不上高中,那就让他做喜欢的事情,后进生也有享受快乐学习的权利。这就是智慧的李老师以人为本的民主教育,真正做到让每一位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他做真教育。他搞真正的教学实验,他要求学校组建一个差生班,并同时担任最优秀班和最差班两个班的班主任。两个班一个最好,一个最差,他鼓励、带领科任老师搞真正的教育实验,将两个班学生分成四层——“相当好、很差、相当差、幼儿园水平”,平时上课四套教案,提问、作业、试卷四个层次,让每个孩子每天在原有的基础上享受学习的成功。学生是幸福了,可教师却是艰辛不已,但他们痛并快乐着,他们搞的是真正的教育。

在专业成长方面,他告诉我们,要超越错误,向错误学习,一个老师要有勇于担当错误的能力。他告诉我们,要想成为好老师,要坚持阅读,他把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了上百遍,被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成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他把《陶行知教育文集》读了无数遍,领悟并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真教育”。他说我们知识分子应该有一个很大很大的书房,我们教师应该让读书成为习惯,阅读是提升自己的素养的法宝。他还告诉我们,成为卓越老师的必要途径就是坚持写作,坚持写教学随笔、教育故事,教育日记。这些都是他的肺腑之言,他把我们当做他的学生,把他一生的经验和智慧分享给我们,就是希望我们能托起乡村教育的明天。

李老师的理念故事是教育探索的标杆。

感动故事

今天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开会之前,李老师告诉我们,最近身体出了状况——椎间盘突出,两天之前他还在卧床休息,来的时候医院给打了封闭针,上完课他要立刻回去治疗。他为我们作报告,虽然走路很不方便,但是昂然挺立,豪气冲天,不久,我们发现了他的“痛苦”,坚持要求让他坐下讲课,他才坐下来,但讲到动情处,他还是会站起来。这就是职业道德,这就是尊重,这已然成为李老师的习惯,李老师用自己的行为为我们亲身示范,希望我们永远保持朝气蓬勃、积极奋进的状态。

让我感动的还有李老师的细心。他居然把几十年前的老照片都珍藏着,第一届学生的班徽、班歌的歌词、曲谱都珍藏着,把自己曾经的教案珍藏着。这份细心、这些珍藏记录了他一点一滴的探索、奋斗和幸福,这些老照片告诉我们因为热爱教育,所以关注每一个过程,体验每一段历程,珍爱每一次成长。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他的幽默风格。在听报告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是不是所有大师级别的人说话都是那么幽默。李老师说“教育是他的初恋,而且他从一而终,终生不变”;当大家纷纷要求他坐下讲报告时,他说“我不能与人民为敌”;他还说“你们的鼓掌有点滞后,下次我就不等你们了”……整个会场的气氛被他带得轻松愉悦,仿佛我们不是在听报告,而是在聊天。王君老师在报告中说到“亲子战争缘何爆发”,我想这些话很多是随时随地说出来的,这就是金口玉言,是智慧的象征,是深入浅出的表现。这些都是深厚的积淀,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输入,不断思考,才能有所创新。

李老师的感动故事是热爱教育的标杆。

整个报告中李老师侃侃而谈,我们也静静聆听,李老师用他一生的奋斗事迹和标杆故事感染着我们,影响着我们,激励着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寻找那个让自己吃惊的我”。

我们一定会加油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项目构建 java源代码 jdk提供的一系列基础jar包 第三方开发的jar包 构建要做的内容 准备jar包、编译...
    果芽软件阅读 1,891评论 0 4
  • 1、不安的时候坐下来写,从哪里入口?继续写,从身边的任何事物得到鼓励! 2.喜欢倾听的真正所在: 你觉得你爱这个男...
    真诚永恒阅读 1,176评论 0 1
  • 花渲染了夜的色彩, 夜朦胧了花的羞涩。 花开斑斓,花事匆匆, 那年,花开的声音, 留在风中。 迷离的月色, 爬满童...
    洪小兵阅读 2,642评论 0 0
  • 文 / 欧 歌 古人云,人生有四喜: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安庆之行,我们有幸碰着一喜...
    欧歌zy阅读 7,725评论 35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