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创作中遇到的“意识流”问题

有人把意识流称之为“用来描绘思维状态的技巧”,意识流包括具体的手法和技巧,但不仅仅是手法和技巧,它还是一种创作流派,一种描写生活的方法。

意识流的创作思想来源于费洛伊德、柏格森等人的理论。他们否定理性思维,断定只有通过直觉,才能把握生活的真谛,创造真正的艺术。

齐格蒙德·费洛伊德是维也纳的精神医生,他认为意识是受“下意识”支配的,而“下”意识的内容就是“性爱”。他把“性爱”看成是人及其全部活动的基本的和唯一的心理“规律”,,并把这种规律和物质生活的规律对立起来。

柏格森是法国的哲学家,他主张“把灵魂提高起来,超脱于生活的上面”,“如果这种超脱是完全的,灵魂不再为任何知觉固着于行动的上面,那么,这个灵魂一定是世界上未曾见过的艺术家的灵魂,它在每一门艺术中都将是出类拔萃的(《西方文论选》下册第277页)”。柏格森还强调:“艺术不过是对于实在的更为直接的观看罢了”,“无论是绘画或雕刻,无论是诗或音乐,艺术的目的,都在于清除传统的社会公认的概念,一句话,清除把实在从我们障碍开来的一切东西,从而使我们可以直接面对实在本身(《西方文论选>下册第279、278页)”。

在意识流创作流派看来,艺术所反映出的世界,应当是感觉的世界、直感的世界、幻觉的世界。意识流的特点在于不把生活当成独立的客观存在,而当成依附于主观的被感知物来描写,不仅是作家的主观感觉,而且是作品中人物的主观感觉,在那些意识流的代表人物看来,不是意识存在于生活之中,而是生活存在于意识之中。

在意识流作品中,生活往往在意识的反光镜中出现,展示在回忆、联想、表象、想象、感觉,幻觉、梦境、梦呓、闪念、欲念之中。不是按照生活的逻辑来反映生活,而是按照意识活动的逻辑来反映生活。时空的顺序可以任意打乱,完全根据联想来再现生活景象。没有连贯的情节,没有完整的故事,意识的自由流动代替了情节的逻辑推动。有时人们简直分不清,是人物回忆到确实发生过的往事,还是脑子里出现了纯属乌有的幻觉;他到底是处在梦幻之中,还是处在现实生活之中,它只是人物内心连串流动的感受、联想、揣测、回忆等杂乱的情绪,未具固定的形式,联想多于逻辑,语言没有条理,有时甚至不用标点符号。让句子一个劲地“流”下来,令人摸不着头脑。

同时,意识流小说的作者,不把人物的精神活动看成理性和感性、思想和感情的统一,而是竭力强调非理性、超理性的东西。

所以,它所着重反映的是潜意识、下意识、直觉、幻觉。著名的意识流作家英格玛·伯格曼说:“文学作品存在的基础是它的非理性因素。"创作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就不可能按照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去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大家知道文学艺术是一种审美手段,也是一种认识手段,不论状物、写人、叙事、描绘心理,都是为了形象地、本质地表现社会生活,首先是表现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一人,从而帮助人们认识生活、改造生活,首先要认识人的灵魂,改造人的灵魂,并且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和淘治,所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不能离开典型形象的塑造,那些与表现人物性格无关的下意识活动,生理感受等,没有必要全部搬到作品中去,作家要按照人物思想发展的自然逻辑进行心理描写,没有必要把作家的自我感觉硬塞到人物的心理活动过程中去,作家描绘人的内心活动,可以神展到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中去,但并不是心理描写可以兴之所至,无边无涯,人物爱到哪里就到哪里,爱想什么就想什么。生活有自己的发展逻辑,人物也有自己的发展逻辑,人物只能按照自己的性格来行动,也只能按照自己的性格来思考。

比如《人到中年》中陆文婷病在病床上可以思绪连绵,浮想不绝,但是在手术室里,她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意识流”,如果再那样的话,就无法进行手术。我们要求更深入地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不是离开物质活动来写精神活动,内心开掘的深入是和对整个社会生活开掘的深入分不开的。在《人到中年》中,作者并没有描写秦波在想什么,秦波到医院来,唯一的使命是帮大夫看病,作为特权思想很严重的高干夫人,她要求的就是特殊照顾、特殊治疗。在小说里,她不过是说和她的目的、身份相称的话,做和她的目的、身份相称的事,作者既没有公布她的“心电图”,也没有公布她的“脑电图”。然而通过对她的所作所为的准确生动的描写,这个人物的特殊性格,思想境界,甚至每一句话背后的潜台词,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艺术观来讲,意识流是唯心主义的。我们不能全盘吸收,而应该有批判地借鉴。做为一种具体艺术手法,也可以在心理描写中运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提起意识流,大家可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意识流三个字,其次是一些关于意识流小说的模模糊糊、马马虎虎的解释...
    状元大人阅读 2,324评论 2 8
  • 伍尔夫认为人物对客观世界的反应才是“我们借以生活的精神,就是生命本身。”她主张真实是瞬间的印象以及对往昔岁月的飘忽...
    krystal程嘉阅读 901评论 0 0
  • 1.普鲁斯特与《追忆逝水年华》 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有普鲁斯特,他出身于法国富裕的家庭,父亲是医学教授,母亲则是犹...
    小河边的依依杨柳阅读 680评论 0 6
  • “意识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于1890年提出,他认为人类思维活动是一种斩不断的“流”,因而称之为...
    冷月孤刀阅读 404评论 0 2
  • 《梅雨之夕》是心理分析小说家施蛰存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难得的意识流佳作。 故事主要讲述了“我”在一天雨夜回家时偶遇一...
    采尺书庐阅读 1,281评论 0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