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静悄悄的革命》第一章第四节《“应对”的教师的身体和言语》,通过课堂的学生回答中解读信息的能力,培养和学生良好的互动。
从前面的内容感知到,表面上闹哄哄的课堂也许不是润泽的课堂,互动的方式有的时候停留在表面的寒暄客气,或者教师的引导,教师预设的答案被学生预测到,所以是按图索骥的模式进行,共同奔赴到教学计划当中,算是完成了任务。
如同在研究会上观看课堂录像所发现的问题一样,老师一直在谋划着接下来如何去做呢?所以听到学生的答案,评价起来也是内心想好的结论,还没开始就对自己内心构思的结果进行描述,所以学生一旦发现教师没有投入,或者是倾听者不够走心,那么参与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
倾听学生的发言,按照理解的两种方式,从理解了意思开始,渐入佳境到理解了学生的态度和情感,“站在欣赏、体味学生发言的立场”,唤起情感体验是共同参与的重要性。
文本解读的课堂主旨自然是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发言时候自然在意有没有被理解,被共情,我们当然清楚能得到理解和贴心回应的情感沟通和互动的魅力。如果陷入你来我往的模式中,教师无法看到学生发言中传递来的信息,和隐藏着没有表达出来的观点,那么学生的积极性会打折扣。
数学的课堂,或者是复习课、试卷点评课如何珍惜学生的发言,如何提出问题,寻找愿意发言的学生呢?或者发现哪些同学思考的不错,提问的对象如何发掘呢?
从本节的内容来看,理解学生的发言,有时候无声的发言——表情的困顿也是一种表达,能够解读出来且给予正向反馈,有效点拨的应对方式,是睿智的教育机智附体的教师的本领。
能力欠佳的教师能看到课堂上学生的表情,低头写作业还是抬头对答案,如果这种学习模式持续进行,那么多数人是通过自学获得的能力,教师的作用是指导时间的进程和计划安排。有时候是连自己都不清楚是否能够完成了任务的话,学生如何体验到课堂的能力提升呢?毕竟复习的阶段提炼观点也是重要的呀,一节课一节课地做,如果没有系统,散乱地杂陈课堂也会是凌乱的。
苦练接球能力,对学生发球的方向和力度有预判,才能在需要评价的关键环节恰到好处地把蕴含感情色彩的“投球”的学生的想法解析到位,产生同频的反馈。
尝试去理解学生的立场,容易走近学生的内心,理解共鸣如何实现。共同经历一段文本,自己去做一遍,也是容易理解的地方。从个人的观点上去分享期待得到的回应,没准儿就是发言的学生想要的答案,那么也能想到如何去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