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人文化的普及,网络的应运而生,网络信息的快速传递,网络文学与网络论坛,让普通人有机会感受和参与。因文化水平,脾气秉性及生活环境的不同,以及心态的不同。在网络的隐形布下,越来越多地充斥着“语言暴力”。网络上的语言暴力虽然无声,却字字如刀斧,稍不留意就会被刀切斧凿。
网络是一个人们对话和交流的虚拟世界。在这里,尤其是在各种论坛和博客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基本限于语言,没有太多利害关系。再加上,网友之间大多互不相识,都是陌生人。按理说,人们之间本该理性平和地交流,甚至都应当非常和气才对。但是,随着网络的应用,令我们没有预见的是,网络上竟充满的污言秽语和谩骂攻击,许多文字都不堪入目。
“博客中国”曾经发出倡议,呼吁网友停止网络上的谩骂,并主张保全“国骂”者的资料和证据,甚至通过法律渠道制止谩骂和侮辱,以推进网络文明。
一、未成年人的网络语言暴力
指在网络上的语言暴力的施暴者或受暴者是青少年。很多情况下,语言暴力源自不平等的关系,受害者通常缺乏自卫能力,未成年人遭受的语言暴力就属于这一类。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邹泓说,“同伴或老师实施的语言伤害,还会给孩子的心理上投下一种阴影,致使他们不再相信外部世界,觉得这个社会是冷漠的、恶毒的,对社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排斥感。”
据专家调查和研究发现,孩子的自我认识水平很低,他们主要是根据别人,尤其是心目中崇拜的老师或父母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如此一来,上述这些具有“权威性”的评价,使他们深信不疑,并且产生严重的自卑感,不知不觉中按“坏孩子”的标准行事,长此以往,就可能变成真正的“坏孩子”了。
成长过程中的孩子最需要鼓励和帮助,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老师或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注意“口下留情”!尤其是在孩子有自己的主意和不同表现时,更要善于寻找其闪光点,激励他继续向前。在这个问题上, 丁玲之母就十分尊重女儿自己的选择。
丁玲的母亲蒋胜眉对女儿从不娇宠溺爱。她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亲自教女儿读《古文观止》、《论语》、《孟子》。在母亲的影响下,丁玲从小博览群书,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基础。
1918年暑假中,母亲送她到桃源县报考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那时,学校要学生缴纳保证金,母亲没钱,留下一枚金戒指,托女管理员变卖。那位女管理员将戒指卖了后,把交保证金余下的两元多钱交给丁玲,说:“你妈妈生活很艰苦,这钱可不能乱花。”丁玲拿着钱,想着这些年来母女俩的艰苦生活,眼眶都红了。她小心地把钱放在小木箱里,用换洗衣服压着,一直没舍得花,到寒假回常德时才用了几角钱做路费。
“五四”运动爆发了。丁玲经常参加社会活动,她曾向母亲提出一个要求,希望转学到长沙周南女子中学去。这所女子中学是湖南有名的学校,向警予、蔡畅都是这个学校出来的。“五四”运动期间这所学校也很活跃。母亲始终是信任和支持女儿的,只是这所学校是私立的,要学费、膳宿费、书籍纸张费,这在母亲微薄的薪金中自然是笔不小的支出。但是母亲考虑女儿的前途,仍然答应了女儿的要求,并亲自送女儿去长沙。丁玲在周南读完二年级,因不堪校长阻碍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又转学到岳云中学。
1922年春节,丁玲应王剑虹之约准备去陈独秀、李达等创办的上海平民女校学习,舅舅出面粗暴干涉,他要求丁玲再过半年毕业后与表哥结婚。母亲却支持女儿,她认为孩子求知识,找出路,要学最切实的学问,是正确的。为此,家庭内闹了一场纠纷。最终,丁玲摆脱了包办婚约和其他纠缠,放弃了即将拿到手的毕业文凭,于1922年春天来到上海,她把名字改为冰之,废姓以蔑视传统意识。
1923年暑假,丁玲在上海见到向警予。向警予同丁玲谈起她母亲时说:“你母亲是一个非凡的人,是一个有理想、有毅力的妇女。她非常困苦,为环境所固,不容易有大的作为,她是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你身上的。”向警予的这一番话,深深地触动了丁玲的心,因为母亲,她始终激励着自己奋发向上。
二、造成的伤害
网络语言暴力是这些年随着网络的普及,网民的基数庞大众多,网民素质的不确定性,网络的隐蔽性,让更多的人遭受网络语言的暴力袭击。
三、网络语言暴力的表现类型主要包括三种:
1.个体攻击型
2.报复社会型
3.解构权威型
解构权威型是希望能够引发集体痴狂,导致群体极端化,带来的众多人的集体暴力攻击,淹没了理性的声音。
四、网络语言暴力的趋势
1.非理性,情绪性,失范性
群体所表现的情感不管是好是坏突出特点是带有主观的情绪化的特点,有些夸张和失真。
2.随意性,盲目性,娱乐性
3.网络群体中个体的隐匿性
因为信息传播是极具流动性,扩散性,其影响范围一般难以被掌控,尽管存在和解,调解,申诉的途径,对于普通网民的权益保护而言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五、网络语言暴力呈现的形式有三个方面:
1.滥用人肉搜索
2.疯狂的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是有炒作性、攻击性、宣泄性、诱惑性、强迫性等特点。
3.肆意的网络谩骂
六、治理方法
其实就是实行网络实名制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语言暴力问题研究》作者柳思思,人民日报出版社。
七、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举措?
笔者虽然没有过多的研究,但是很多问题的道理都是相通的。笔者有下面几点想法不知是否可用。
1. 举报机制的建立
一旦遭到举报会禁言一段时间。
中国缘何受到网络言语暴力的影响如此严重,主要是新兴事物没有一定的管控机制,只要管控机制一建立,大家共同维护和谐友善的环境,网络语言暴力也将得到很好的控制。
大家会说违反了言论自由的权利,其实不对的,我们中国对待语言暴力与国外相比,我们少了对它的认知,我们要坚决抵制语言暴力的威胁,更多的时候也是为我们自己建立一种良好的氛围和语言沟通的习惯。
言论自由并不代表什么话都能说的,即便一个人犯了再大的错误,那种语言上照顾到他全家甚至祖上的言论也是不应当说出来,尤其在看不见的网络中也是一样,你看不到我,并不能代表你就能随意的侮辱我,就是这个意思。
2.奖惩机制的建立
网络的平台有太多可能性,这种恐怖蔓延的威势能带来很深的破坏力。
假如一个网络平台,比如说某条能够在评论的下方设计出“最美”言论以及“最丑”之言。让大家进行自由评选,最美的言论得到大家的褒奖,最丑的言论则被大家批评但不要辱骂。
善意的就就让它发挥它的长处,贬义的就将它的缺点暴露出来,人们的心自然会选择那些有意思的,有爱的言论,而对恶意的进行抵制。
网络语言暴力是少数人用不良之心绑架人们的关心和善意。我们没有必要去在意别人的评论。即使在现实世界也是赞许的声音很少,反对的声音很多。由于历史的悠久,很多观念已经在人们的脑中形成了固定的偏见。
比如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然有一位成功的女人默默支持,那么一个成功的女人背后呢?
大家都会想到:必定站着无数的男人。我们对一个成功的女人就这样定下这样一个偏见,偏见就是一概而论的东西。
我们即使再成功也阻止不了别人异样的眼光,大多数人喜欢用有色眼镜看人,这样的眼镜许多人很喜欢戴也戴了很久,却没想过摘除的那一天。
我们生活很苦恼的原因,大多数是在意别人的眼光,尤其是自己的父母,从来不敢走自己的路,以为那样就会被世人所抛弃。
做你想做的吧,未来的某一天,你会感谢今日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