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第一卷:一个家庭的历史
五、长老们
阿辽沙现实,他虽没中学毕业,却并不像别人所想的那样迟钝愚蠢。这二十岁的青年身体健康,本性诚实,渴望真理。他突然对灵魂不死和上帝的存在产生了确信,并立刻毫无做作地对自己说:“我愿意为探寻灵魂不死而生活,决不半心半意。”
阿辽沙遇见了佐西马长老,按照俄罗斯修道院长久奠定了的对长老制度的维持,当一个修行人选定一位长老后,就要放弃自己的意志,自行弃绝一切,完全听从长老。如此,大家都知道,这种使人类精神上从受奴役转变到自由和心灵完美的、已试用过一千年的利器,可能会变成一把也能伤害自身的双刃剑,也许不会把人引向驯顺和完全的克己,而是相反地引向魔鬼般的骄傲,也就是说,不是得到自由,却是得到了枷锁。
佐西马长老已六十五岁,出身地主家庭,年轻时曾在高加索当过尉官。他有某种心灵的特色使阿辽沙深为惊佩。阿辽沙就住在长老的修道室里,长老很爱他,让他和自己同住。
阿辽沙住在修道院里,起初还没有受什么约束。佐西马长老多年接待许多人忏悔心事,向他渴求忠告和治病的祝词,那些剖白、痛悔、自承,进入他的心灵,使他获得了十分微妙的慧性。只要一看朝来见他的陌生人的脸,就会猜出这人为何来,需要什么,为什么痛苦折磨。这常使来人惊讶,惭愧,甚至害怕。但阿辽沙看到所有人进去时怀着恐怖和不安,出来时差不多全是明朗而快乐的。长老并不严厉,永远是笑吟吟的。修士们说他的心灵专门亲近罪孽较多的人。
到了长老临去世的时候,修士们里面还有恨他和嫉妒他的人,但是显得少了,大多数人毫无疑问地拥护佐西马长老。对于长老奇迹的力量,阿辽沙是完全相信的。
两位兄长的归来似乎给阿辽沙留下了极强烈的印象,因为他以前完全不认识他们。他和德米特里·费多罗维奇哥哥比和另一位同母兄长伊凡.费多罗维奇熟悉得更快,相处得更投机,虽然德米特里还回来得较迟些。
他极想亲近兄长伊凡,可两个月来,他们虽朝夕相见,却怎么也处不来。阿辽沙也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似乎总在期待着什么,老有点腼腆,而伊凡起初也曾用深长、好奇的眼光注视过阿辽沙,但不久就好像完全不加注意了。
阿辽沙觉察到后很困惑。他认为兄长伊凡在操心着什么,牵挂着某种内心的、重要的事情,努力追求某种目的,也许是很难达到的目的,所以才顾不到他。也曾想到:有没有看不起他的成分呢?一个有学问的无神派很可能看不起一个愚蠢的小修士。他带着不明白、惊惶的不安,期待着兄长愿意和他更为接近的时候到来。
阿辽沙也想到:兄长德米特里•费多罗维奇带着相当的敬意评论伊凡哥哥的特别,在阿辽沙眼中,德米特里和伊凡比起来,差不多是个白丁,两人放在一起,个性和禀赋差别鲜明,大为不同。
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这个不和谐的家庭的全体成员在长老的修道室内相晤,这次家庭会议给予阿辽沙特别巨大的影响。
德米特里·费多罗维奇由于和他父亲费多尔.巴夫洛维奇闹遗产和财务上的纠纷,双方的关系尖锐化达到极点已无法再忍耐。费多尔·巴夫洛维奇开玩笑似的出了个主意,就是大家全到佐西马长老的修道室里去谈。这样一来尽管没求长老出面直接调停,却到底可以比较得体地谈出点结果来,在这中间长老的职位和面子,也许会起点劝诱和促成和解的作用。
德米特里·费多罗维奇以为他们想用长老来吓唬他,但因为近来同父亲争论时所做的许多决裂的举动,暗地里正在深自谴责,所以也接受了这个建议。另外,他并没有像伊凡·费多罗维奇那样住在父亲家中,却住在城市的另一端。
刚巧当时住在城里的彼得·亚历山德罗维奇·米乌索夫也特别中意费多尔·巴夫洛维奇的这种想法。一个四五十年代的自由派,自由思想者和无神派,竟也积极地要参与这件事。因为他同修道院的长期争论还在继续,关于两方田地疆界,林中伐木、河里捕鱼的权利的诉讼还在拖延着。所以他赶紧利用这点。
一个怀着这种好意的宾客,自然会比普通好奇的游人受到更殷勤有礼的接待。最后长老同意并定好了日子。
阿辽沙听说了会晤的事情,显得十分不安。他知道,只有兄长德米特会郑重对待这次聚会。其余的人都是出于轻浮的,也许为了羞辱长老的目的而来。
阿辽沙心情沉重,等候约定的日子。他心里很想使这一切家庭纠纷从速了结。然而他最关心的还是长老,为他的名誉发急,生怕有人侮辱他,尤其是米乌索夫巧妙的、有礼貌的嘲笑,和有学问的伊凡话语里高傲的弦外之音。他甚至想冒昧地警告长老一声,但忍住了。
他只在预定日子的前一天托一个朋友转达德米特里哥哥,说他十分敬重他,希望他履行预先答应的话。德米特里因为想不起他答应过什么,不过还是回了一封信,说他将用全力自制。
第一卷内容小结
《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本书,仅看书名,讲的是费多尔·巴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娶的两任太太生的三个儿子之事。
就费多尔·巴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的表现而言,他根本算不上是称职的丈夫与父亲。两任太太跟丈夫的婚姻生活不仅根本无幸福可言,还受尽了侮辱。她们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死了,留下的三个儿子都是先由忠仆格里戈里照管,然后,第一任太太的亲戚收养了长子,第二任太太的养母收养了她留下的两个孩子。再后来,三个孩子又几易扶养人,直到他们各自长大成人。
第一部显示的结尾为长子28岁、次子24岁、作者重点在整本书描述的幼子为20岁。这三个兄弟虽生长在不同环境,却因机缘巧合见到了彼此。
长子在争取财产的问题上与父亲闹得剑拔弩张;次子作为兄长与父亲的中间调停人住进父亲家;幼子在高中还差一年毕业时决定弃学探寻“灵魂不死”问题,并早两位兄长进入父亲城市里的修道院并选定院长佐西马为修习长老。
而收养长子的第一位扶养人是他母亲的堂兄,因为同修道院有关于田地疆界,林中伐木、河里捕鱼权利的诉讼案也来到城里。
费多尔·巴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在一次家庭会议中建议,不如进修道院解决父子财产问题,大家同意了。当然这是在获得佐西安长老同意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