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巷尾说历史,茶余饭后话三国。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真是大放异彩。鲁迅先生曾评价说:“多智而近乎妖。”
迅哥儿所言极是,诸葛亮在小说中确实像开了挂一样,如妖孽一般的存在。
影视剧中诸葛亮从容淡定的形象,“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儒将风范,更是深入人心,倾倒众生。
除此之外,最为大家所津津乐道的则是诸葛亮锦囊妙计退敌的手段,一个接着一个应接不暇,眼花缭乱,真让人忍不住击节赞叹,拍手称快。
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到底存不存在我不知道,但肯定没有小说和电视剧表现的那么夸张。相反曹操和孙权写信退敌的案例,正史倒是真有记载。
公元208年曹操经历赤壁之战的惨败后,一直想举舟重来,报仇雪耻。
经过四年的休养和准备,公元212年曹操给孙权写信说:“这几年我韬光养晦,在谯地营造舟船,每日操练水师,安抚江边的百姓。我的目的,你是明白的。你要以为我上次失败以后,伤了元气,不能远征,想要凭江固守,那你可就想错了。我现在水路大军40万,长江再宽,战线再长,恐怕也抵挡不住吧。你如果能把张昭,刘备的人头拿来,用实际行动表示归附之意,我将给你以高官厚禄,让你长期统治东吴。这样,你享受荣华富贵,我也捞到实惠,双赢之事,何乐而不为呢?”
孙权面对曹操的威逼利诱,不为所动,置之不理。
公元213年正月,曹军亲率40万大军南下,攻破了孙权在长江西面的防线。孙权闻讯也亲率将士7万临敌迎战。
曹、孙双方在濡须口相持了一个多月,不相上下,难分胜负。
公元213年二三月间,雨水转多。孙权给曹操写信。信中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此外在信的结尾孙权给曹操留了八个字“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曹操见信,回想赤壁之战的惨败情形,不禁噤若寒蝉。心想我军终究不善水战,江水暴涨将与我不利,于是下令撤军。
孙权写信退兵见于正史,诸君以为孙权一纸书信退曹操40万大军比诸葛亮如何?
再来看曹操的锦囊妙计。
公元214年7月,曹操再次领兵亲征孙权。大军进驻合肥不久,传来了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夏侯渊在西北陇右地区,屡克劲敌,捷报频传。曹操于是决定挥师西向,攻打张鲁,乘势夺取汉中。
曹操估计孙权肯定会趁他打张鲁的时候,来进攻合肥,于是给部下张辽、李典、乐进留了一条锦囊妙计。
曹操临走时,在密信的信封上写着“贼至乃发”。密信交由护军薛悌保管,并特意交待等孙权来攻的时候再打开信给张辽、李典、乐进三位部将看。
《三国志》记:太祖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
公元215年八月,果然不出曹操所料,汉中张鲁投降曹操的时候,孙权果然领兵十万进攻合肥。
曹操此番密信授计,并不是要学诸葛亮,故作高深,显摆能耐。而是因为张辽、李典、乐进三人平日不和,曹操一走没人能镇住他们。
临敌而主将不和,此乃兵家之大忌。曹操深谙其道,只能出此下策,临敌那一刻再下命令,防止三位主将提前知道,提前准备,相互掣肘。这正是曹操在用人之道上的高明之处。
孙权大军一到,薛悌就和张辽、李典等人一起拆信,看曹操的最高指示。
曹操在信上要求张辽、李典带一部分军队负责进攻,乐进和护军一起带兵坚守,不得参加战斗。
张辽见信一下明白了曹操的意图,说:“曹公领兵在外,回来救援是不可能的了,虽然目前我们只有7千人,敌军10万,但是趁敌人合围之前,我们只要突破一个口子,敌人就没有合围的机会,就会锐气大伤,成败在此一举,如果你们有人怀疑我的策略,我就自己干,悉听尊便。”
张辽果真有大将风范,临大敌不惧,临强敌不慌。李典一听赶忙说:“合谋突围既然是曹公的旨意,我李典肯定全力配合,再说打仗是公家的大事,我李典怎么会因为个人成见而置大义于不顾,我李典绝不是那种因废公的小人。”
关键时刻李典能以大局为重,不计前嫌与张辽一起戮力同心,并肩作战。可见曹操对属下的了解之深,驭人之术之高。
孙权10万大军围合肥十多天,久攻不下,士气渐消,只得下令撤退。张辽见孙权撤退,反守为攻,乘胜追击。
追到逍遥津北岸的时候,孙权着急过河,面前有一座断桥,急跃战马,差点没摔死,侥幸逃到北岸。
孙权此番撤退的狼狈状,史书由胜利者书写,肯定有夸张的成分,但张辽、李典抛开成见,通力合作,以少胜多却是事实。
对于曹操这次锦囊妙计退孙权,以及这场以7千壮士大胜孙权10万将士的奇战,诸君怎么看?
以上就是曹操和孙权的写信退兵的案例,对比诸葛亮大家觉得写信退兵哪家强呢?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