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语,许多中国人所面临的共同尴尬:
都说“英语很重要”,但,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本科4年……前后折腾了十六年(还不算幼儿园就可能已经开始学了),竟然就是搞不定英语,这是为什么呢?并且还通常是“全方位搞不定”——听说读写全都不行。
可以肯定的是,习得一门外语,并不需要很高的智商,甚至不需要智商。
为什么学好英语明明是很多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明显并不是受限于智商,为什么难住了那么多人?难住了那么大的一个比例?
更为合理,更为贴近本质的解释:“用英语”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根本不是刚需。
对于任何其他的技能,当它无法影响你的生活时,你都不能感受到它的必要性。
当你真的喜欢做某件事儿,通过这件事真正感受到了好处的时候,它对你来说就是刚需。
有很多时候都是借口,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找到一个非做不可的理由,让这个你想学习的节能,真正成为自己生活中的刚需。
生活中大部分人不善于分析,思考。还有另一小部分人善于分析,善于思考。他们也善于说服自己,说服他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差距?是什么驱动他们不屈不挠的成长成了那个样子呢?
寻求真相,找到答案,享受思考带来的改变快乐,这是他们的刚需。
不停的探寻真相,直到找到自己满意的答案,这对于那些特立独行且正确的人来说就是刚需。
遇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分析思考能力,是他们的一种能力。遇到什么困难,寻找什么答案。一路过关斩将,需要克服什么困难他们就去克服。什么都拦不住他们成长的脚步。
对于全力以赴,做事都百分百点燃自己的人来说,优秀是一种习惯。对于另一种人来说:找借口是一种习惯。他们会虚假的安慰,恶意的诅咒,并且合理化自己的行为。
优秀人的习惯:如果做,就做到最好——起码是自己能做到的最好。注意,是“最好”而不是“好”或者“很好”……
有个小的思维聚焦训练:你在哪方面做到过第一?哪怕是小范围的,小局部的。
所谓的牛人就是:
有过做第一的经验,
有做第一的执念,
有过多次第一的经验和总结。
等待是我们常用的借口,马上行动即是自己应作的事情。没有任何成功是你能够等来的。
大脑是可塑的,人生在每个人的不断选择和刻意练习当中改变。
优秀是一种习惯;牛人有做第一的经验,有做第一的方法论;有做第一的执念。要成为第一名,想办法打磨自己的技能,培育特长。在思想上把拖延和借口删除掉。
刚需是一个人的内在驱动力,选择什么、让它在自己的生活中变得重要;通过改善它让自己的生活质量更加的好。能与自己的生活密不可分。就更容易让这件事情形成新的习惯。
找到驱动力,获得更值得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