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第四篇
我们从头再回顾一遍。学而篇告诉我们学习和内修内明的过程。为政篇告诉我们如何从政,延伸出来就是如何做事情。一个是内修,一个是外用。八佾篇在讲礼,又讲了礼之根本,这些都是外用。现在到了里仁篇,何为里仁呢?并不是里面就是仁,而是时时刻刻处在仁上,时时刻刻安在仁上,称为里仁。
我们再来看“仁”这个字,左边是一个单人旁,右边是一个二。《中庸》讲:“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当一个人和两个以上的人接触交往时,才能体现出内在的仁德。仁是从身边最亲近的人开始,比如对自己的孩子有仁爱之心,对父母有仁爱之心,夫妻之间相处有仁爱之心,与朋友相交有仁爱之心,与同事相交有仁爱之心,再逐渐延伸到整个家族和所有我们相识的人,最后延伸到泛爱众。这是仁的范围,从身边最亲近的人开始,一直延伸到泛爱众,爱每一个人。
通常仁和爱会组成一个词语,叫做仁爱。爱和仁的区别是什么呢?爱是带着个人的感情色彩,带着个人的喜好。比如我们爱自己的孩子,这是骨肉亲情,我们带有了自己的感情色彩;比如我们爱喝某种饮品,爱喝咖啡,爱喝茶,这都带有了我们个人的喜好;再比如我们爱对自己好的人,爱那些和自己性格相同的人,这都是个人的感情色彩,个人的偏私,我们称之为爱。而仁是没有分别的,没有分别才能做到泛爱众,当我们内在有仁时,我们可以爱每个人,可以爱万事万物。
《中庸》讲:“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我们可以从身边的人开始亲近,这时是有个人的感情色彩在其中,但随着我们学习和修行,当我们的境界不断地提高,当我们内在的仁不断地增长,我们就可以爱更多的人,我们称之为仁爱。当我们的仁爱之心越大,我们爱的人就会越多,这时我们对任何事都没有分别,不会因为一个人的长相外貌、富贵或贫穷而有所偏私,没有了个人的情绪,如此才能泛爱众。
里仁篇都在讲仁,发生一件事情时,告诉我们什么叫做仁;有学生问何为仁时,孔夫子告诉我们什么叫做仁。这时我们可能会问仁到底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先来举个例子。
我们如何认识万事万物呢?万事万物,可以分三个层次来认识,第一个层次叫做体,第二个层次叫做相,第三个层次叫做用。比如我们面前有一个杯子, 这个杯子的体是什么呢?我们可以说是玻璃、陶瓷。那它的相是什么呢?它呈现出来的相叫做杯子,而另一个陶瓷制品、玻璃制品呈现出来的相,可能是碗或盘子。它的用是什么呢?可以用它喝水、喝茶,或者冲服药品。
万事万物其实都一样,比如我们看到的华为手机、vivo手机、小米手机,都是手机的相,录像、拍照、打电话、刷抖音、发微信等等是它的用。那它的体是什么呢?我们可以说是金属制品,是科技,是塑料,是一堆线路,但似乎无论怎样都描述不清楚。
比如这个杯子的体是什么?我们刚才说,它的体是玻璃或者陶瓷,可是它的体只有这些吗?好像不止,可能还有水,有工人的力量,有机器的力量,有胶,还有很多我们不清楚的东西。所以我们描述一个物品和一件事情时,都在说它的相和它的用,而无法说清楚它的体。
包括我们常讲的道,道是什么呢?我们只能讲他的相,说仁爱是道,善良是道,有德行是道,讲礼节是道,泛爱众是道,都是道的相,都是仁的相,都是道的用,都是仁的用。
我们说礼之用,和为贵,用礼来成人伦之序,用仁爱之心和他人相处,这都是它的用。道的体到底是什么呢?说不清楚,我们能说出来的都是相,能用出来的皆是道。
道家通常拿水比道,孔夫子也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看到流逝的水时,感叹所有逝去的东西都像水一样,不舍昼夜,告诉我们所有的东西都在变化,都是无常的。那我们看看水,水有它的相,水的体到底是什么呢?有的人会说它是透明的,它是干净的,它可以滋养万物,但是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只有我们自己见过水,我们和别人是无法解释清楚到底什么是水。
有的人说水是透明的,也对,但不是全部;有的人说水可以滋养万物,也对,但不是全部;有的人说水可以清洗脏物和衣物,也对,但不是全部。水遇冷可以成冰,这时候的相就叫做冰;遇热可以成为蒸汽,这个时候的气体是相,而它的本体还是说不清道不明,这就是道,这就是仁。
我们为什么要讲这个例子呢?我们讲出来的所有关于仁的解释,都是相,都是告诉我们如何用,而体我们是说不清楚的。我们能说出来的都是仁的某一个部分,都是仁的某一个体现形式。
里仁篇讲的都是仁,但是无论《论语》中讲了多少仁,都不是仁的全部,而是仁的相和仁的外用。我们再讲回杯子、讲回水、讲回道、讲回仁,其实杯子在某种意义上是仁的,因为它没有分别,不会因为谁长得丑,杯子就说不许用;不会因为水是热的,杯子就说太热不许用;也不会因为水是凉的,杯子就说太凉不许用。水也是一样,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富贵、贫贱、高低、美丑而有分别。
道也是一样,《中庸》讲:“道不远人”,道就在人群之中,道对每个人、对万事万物都没有分别。我们经常说要效法天地的德行,因为天地没有分别心,没有偏私,对每个人、对万事万物都一样,大地承载着万物而没有分别,天包容着万物而没有分别。我们说要效仿日月,因为日月遍照古今,不分善恶,故日月长明。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天地日月是仁的,每一件物品也是仁的。
那我们每个人是不是仁的呢?有没有内在的仁,取决于我们有没有分别之心。当我们有分别之心时,叫做爱,爱是有偏私的,是有自己的喜好和感情色彩;而圣贤之人没有偏私,对所有的人都一样。故而孔夫子说有教无类,只要一个人想学习,有求教之心,想改变和修正自己,那么无论高低、美丑、善恶,都不会有任何分别。我们学习圣贤文化也是一样,只要我们想学习圣贤文化,圣贤文化就可以对我们起到教化的作用,他对每个人都没有分别,所以叫做仁。
儒家讲到最后就是一个仁字,孔夫子言道:“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就是仁的体现,仁包罗万象,万事万物皆在仁之中。我们讲的都是仁的一部分,是仁呈现出来的相和用。随着我们不断学习和修行,当我们的分别之心变得越来越少时,我们的仁就会变得越来越多,这时我们的内在也自然会变得越来越美。
道家也讲仁,《道德经》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刍狗是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出来的狗, 意思是天地没有任何偏私,对万事万物都一样,圣人也没有偏私,对所有百姓都一样,这时才能称为仁。
我们说只爱自己的孩子,只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伴侣,爱自己的朋友,这些都不是仁,都是爱。“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当我们和两个以上的人相接触时,仁才得以体现。我们的仁一开始可能很小,不能包容万物,不能对所有的人都一样,但是没关系,我们从亲亲为大开始修起,从亲近的人开始爱起,随着我们内在的境界和格局不断地提升,我们再到泛爱众,这就是仁的范围和仁的作用。仁是要通过点点滴滴的积累,通过不断的学习、践行、实证,身体力行地去做,才可以逐渐变得越来越大。
《中庸》中引用过孔夫子的话,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意思是力行就接近仁了。如何才能让自己时时刻刻处在仁上、安在仁上呢?我们要通过不断地学而时习之,不断地力行和求证,我们内在的仁才可以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