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6日,我在一个心灵成长群里看到了一篇小m写的文章《被迫成为全职妈妈后,我却走上了另一条路》,文章里提到了《臣服实验》这本书,并且还引用了书中的几段话,引起了我的兴趣,我马上在淘宝上购买了这本书。
收到书后,我就花了两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感觉自己对“臣服”有了新的认知,也改变了我对生活的看法,让我找到一种更平静,更和谐的方式去生活。
《臣服实验》的作者迈克.A.辛格是美国人,1947年5月6日出生,住在佛罗里达州的盖恩斯维尔市。
这本书并不是讲他事业成功的励志故事,而是讲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以及他内心四十多年的历程。
1971年,他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觉醒,开始了自我发现之旅。
他的旅途开始于对“我”的觉醒,对自己内心恐惧的探寻。他在对“我”和“生活”以及“世界”的关系的不停探索中,从不自知到自知,从自知到对抗,从对抗到控制,从控制到放手,从放手到臣服。这个过程,他叫作:The Surrender Experiment(臣服实验) 。
看到“臣服”这个词,你想到的是什么呢?
我之前想到的是:软弱,认输,听天由命,无可奈何等等负面的词语。
但是,在本书中,作者说:“臣服,一个多么有力的词语!它经常让人联想到懦弱和胆小,但是对我来说,臣服需要我付出所有的力量,让我足够勇敢,能跟随看不到的路径进入未知。这就是我做的。臣服并没有让我清晰地看到路,事实上,我对要去哪里一无所知。但是臣服在一个核心的问题上让我清楚地明白:我个人的偏爱好恶不会指导我的生活方向,我主动地允许我的生活被一个强有力得多的力量指导,那就是生活本身。”
虽然我对这段话还没有完全明白,但是我读完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臣服”并不是懦弱和胆小,也不是认命和无奈,而是勇敢的接受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不评判,不以自己的个人偏爱好恶去做决定。
作者在本书的第19章《接受,接受,更多的接受》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他从外地回到自己的住所,发现一个新认识的朋友桑迪正在他的土地上修建一座房子!事先没有跟他商量,而且也没有打算征求他的同意。
当他看到这一切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很生气,觉得“世界上怎么会有这种人,问都不问就跑到别人土地上修房子!”
但是那时他已经受过足够的训练,可以镇定的观察这些受到自我喜好控制的思想产生的想法。
所以,他写到“如果我能选择是利用这次时机来固执己见还是将自己从中解放得到自由,我一定每次都会选择自由。”
所以他选择了臣服于生命之流,帮助桑迪一起建造房子。
看到这里,让我对臣服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臣服并不是要我们开心的接受生命中发生的一切,也不是要你对于你身处的情境做被动的忍受而无所做为。它也不意谓着要你不做计划或不采取积极的行动。臣服就是无条件且毫无保留地接受当下这一刻。臣服就是弃绝对本然(what is)的内在抗拒。
臣服是纯粹的内心现象。它并不意谓着你不能从外面的层面采取行动和改变情境。其实你臣服的时候,不需要对整体情境照单全收,你要接纳的仅仅只是那个叫做当下的微小片段。
这也是我在读完《臣服实验》后,对“臣服”的新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