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科和研究生基础课程中,我已经多次接触过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课上完了,最大的感悟是:人类大脑如海洋,深不见底;术语、名词、功能太多了,且晦涩难记。
生娃后,看了一本书,叫《怎么听,孩子才会说?怎么说,孩子才会听?》,在书里我第一次接触了掌上大脑模型,感觉大脑各部的功能浅显易懂了许多。
后来,在各种各样的育儿书籍中,都有了掌上大脑这个概念,它们利用这个模型阐述各种各样的问题。
昨天,听掌上大脑模型的创世者西格尔博士亲自讲解,对这个模型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准确。
1 什么是掌上大脑模型?
掌上大脑,就是用手掌代表大脑的模式图。
手腕和手掌下部:代表脑干。这部分在母体内已经发育。脑干连接身体,收集身体内部感觉,调节身体生理机能(呼吸、循环、睡眠、消化等)。脑干还决定着我们应对威胁的方式——战斗、逃跑、僵化、晕厥。
拇指和手掌上部:拇指内扣,紧贴手掌,代表边缘系统,我们熟悉的海马体和杏仁核就位于此。边缘系统连接身体、脑干和大脑皮层,上传下达,是情绪反应中枢。这部分结构在母体内也已发育,但和大脑皮层的联结和整合在出生后才开始发展。
四根手指:四根手指弯曲,包裹拇指,代表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各部功能不同,在情绪调节中,最重要的是前额叶。前额叶结构在生理上和边缘系统紧密相连。通过前额叶,人可以了解自己和感应他人的心理状态,计划和调节行为,从而实现自我情绪控制、共情和社会交往。
脑干和边缘系统被称为下层大脑,也就是俗称的“情绪脑”;大脑皮层称为上层大脑,即理智脑。
当人感到平静、愉悦的时候,上、下层大脑是整合的(四根手指覆盖拇指和手掌),此时的人是开放的,接纳的,理智的,可共情他人的。
当人感到生气、愤怒、焦虑、沮丧时,上、下层大脑会暂时失去联结(四根手指向上伸展,暴露拇指和手掌),下层大脑失去控制,此时的人是封闭的,混乱的,冲动的,难以共情他人。
2 整合的大脑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发现,成年人往往更加理智,而孩子通常比较“无理取闹”。
这是因为大脑皮层需要25年才能完全成熟,它的发育甚至是终身的,而下层大脑则早早地就发育成熟了,所以上、下层大脑并不能时时刻刻地保持联结。
当大脑整合良好时,脑干会感知安全的外部环境和良好的身体感觉,边缘系统感觉接纳和爱,产生平静愉悦的情绪并传递给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整合这些感觉和情绪,作出合理的行为决策。
和孩子的大脑相比,成年人的大脑整合更加完善,各部分联结更加紧密,所以更不容易失去控制,情绪波动时也更容易平静下来。
孩子年轻的大脑则不然。在强烈的情绪影响下,不成熟的上层大脑无法工作,失去对下层大脑的平衡和控制能力,大脑和身体都处于“应激状态”,比如在不恰当的地点大吼大叫,一言不合就滚地大哭,生气时容易出手打人,此时讲道理是无效的。
从脑科学的角度,父母教养的目标是:促进孩子大脑各部之间的整合和联结。
3 用掌上大脑教孩子控制情绪
从促进大脑整合的角度,应对有负面情绪的孩子,我们有两种可借鉴的方法。
第一种:自上而下。
当孩子的情绪不太强烈,上层大脑未完全失联时,我们可以问问孩子,现在我们能怎么做?有什么方法可以发泄情绪?用语言的力量去唤醒上层大脑,帮助孩子重新联结。
第二种:自下而上。
当孩子的情绪非常强烈时,上层大脑完全失联,无法接收语言信息。我们可以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身体接触安抚,拥抱传递接纳,沉默地陪伴,从而缓解他们身体上的紧张,让下层大脑接收到放松、安全的身体信号,让情绪归于平静,重新联结上层大脑。
通常,对于年幼的孩子更需要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
前面两种都是在孩子情绪波动时的应对方式。
当孩子平静的时候,我们又能利用掌上大脑模型做些什么呢?
首先,和孩子分享大脑模型的手势,简单告诉他大脑状态的变化(理智和失控的手势)。
其次,和孩子约定,我们任意一方在有强烈负面情绪的时候,做这个手势,提醒自己和对方大脑发生了什么。
最后,和孩子讨论一些找回上层大脑的方法(情绪发泄方法),并且实践。
最后的最后,对自己和孩子说:嘿,没关系,只是上层大脑打开了而已!帮它盖上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