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初,董仲舒说武帝,以“秦用商鞅之法,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及上即位,师丹复建言:“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訾数巨万,而贫弱愈困,宜略为限。”天子下其议,丞相光、大司空武奏请:“自诸侯王、列侯、公主名田各有限;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毋过三十顷;奴婢毋过三十人。期近三年。犯者没入官。”时田宅、奴婢贾为减贱,贵戚近习皆不便也,诏书:“且须后。”遂寝不行。又诏:“齐三服官:诸官,织绮绣难成、害女红之物,皆止,无作输。除任子令及诽谤诋欺法。掖廷宫人年三十以下,出嫁之;官奴婢五十以上,免为庶人,益吏三百石以下俸。”
……
“臣闻五行以水为本,水为准平,王道公正修明,则百川理,落脉通:偏党失纲,则涌溢为败。今汝、颍漂涌,与雨水并为民害,此《诗》所谓`百川沸腾',咎在皇甫卿士之属。唯陛下少抑外亲大臣!
“臣闻地道柔静,阴之常义也。间者关东地数震,宜务崇阳抑阴以救其咎,固志建威,闭绝私路,拔进英隽,退不任职,以强本朝!夫本强则精神折冲;本弱则招殃致凶,为邪谋所陵。闻往者淮南王作谋之时,其所难者独有汲黯,以为公孙弘等不足言也。弘,汉之名相,于今亡比,而尚见轻,何况亡弘之属乎!故曰朝廷亡人,则为贼乱所轻,其道自然也。”
骑都尉平当使领河堤,奏:“九河今皆窴灭。按经义,治水有诀河深川而无堤防壅塞之文。河从魏郡以东多溢决;水迹难以分明,四海之众不可诬。宜博求能浚川疏河者。”上从之。
待诏贾让奏言:“治河有上、中、下策。古者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遗川泽之分,度水势所不及。大川无防,小水得入,陂障卑下,以为污泽,使秋水多得其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夫土之有川,犹人之有口也,治土而防其川,犹止儿啼而塞其口,岂不遽止,然其死可立而待也。故曰:善为川者决之使道,善为民者宣之使言。'盖堤防之作,近起战国,雍防百川,各以自利。齐与赵、魏以河为竟,赵、魏濒山,齐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河水东抵齐堤则西泛赵、魏;赵、魏亦为堤,去河二十五里,虽非其正,水尚有所游荡。时至而去,则填淤肥美,民耕田之;或久无害,稍筑宫宅,遂成聚落;大水时至,漂没,则更起堤防以自救,稍去其城郭,排水泽而居之,湛溺自其宜也。今堤防,狭者去水数百步,远者数里,于故大堤之内复有数重,民居其间,此皆前世所排也。河从河内黎阳至魏郡昭阳,东西互有石堤,激水使还,百余里间,河再西三东。迫厄如此,不得安息。
今行上策,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决黎阳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河西薄大山,东薄金堤,势不能远。泛滥,期月自定。难者将曰:若如此,败坏城郭、田庐、冢墓以万数,百姓怨恨。'昔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故凿龙门,辟伊阙,析底柱,破碣石,堕断天地之性,此乃人功所造,何足言也!今濒河十郡,治堤岁费且万万;及其大决,所残无数。如出数年治河之费以业所徙之民,遵古圣之法,定山川之位,使神人各处其所而不相奸;且大汉方制万里,岂其与水争咫尺之地哉!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载无患,故谓之上策。
若乃多穿漕渠于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分杀水怒,虽非圣人法,然也救败术也。可从淇口以东为石堤,多张水门。恐议者疑河大川难禁制,荥阳漕渠足以卜之。冀州渠首尽,当仰此水门,诸渠皆往往股引取之:旱则开东方下水门,溉冀州;水则开西方高门,分河流,民田适治,河堤亦成。此诚富国安民、兴利除害,支数百岁,故谓之中策。
若乃缮完故堤,增卑倍薄,劳费无已,数逢其害,此最下策也!”
【译文】
往前,董仲舒向武帝进谏说,认为“秦国采用商鞅的方法,废除井田制度,人民能够自由买卖田地,结果有钱人家的田亩多得前后相连,贫穷人家却连一点点田地也没有,城邑中有像国君一般尊贵的人,乡里中有像公侯那样富有的人,小民怎么能够不穷困呢!古代的井田制度虽然很难突然实行,然而也应稍近古制,限制百姓占田,来资补不足,堵塞兼并的途径;废去奴婢,废除擅杀奴婢的刑罚,减轻赋税,省除徭役,而让人民的财力与劳力宽绰,然后才可将国家治好!”等到皇上登基,师丹又建议说:“如今历代承继太平,巨富官民的钱财有万万之多,而贫穷孤弱的却更加困苦,应该略加限制才是。”天子将他的建议交给相府办理。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上奏请求:“从侯王、列侯、公主占田分别有其限制;关内侯、吏、民占田都不能超过30顷;奴婢不能超过30人,时间以3年为限,不遵守此令的,没收而入官府。”这时田宅、奴婢的价格低廉,帝王的贵戚和亲近都认为对自己不便,于是又下诏书暂缓,终于搁置不行。又诏:“齐国的三服官及诸织官,那些绮绣是很难织成的,而且是有害女红的东西,都予以停止,不要输送。废除2000石以上官吏做事满3年、可保子弟为郎以及诽谤诬欺的法令。掖庭中年纪在30岁以下的宫女,可出宫嫁人;官府中年纪在50岁以上的奴婢,都免罪为平民。增加300石以下的官吏的薪俸。”
臣听说五行是以水为根本,水是用来量平的。帝王的大道公正修明,那么,百川就会顺畅,经脉就流通;偏颇私党,失去纲纪,那么,水势就翻腾外溢,成为灾祸。如今汝水、颍水激流汹涌,同雨水一道成为人民的祸害,这就是《诗经》所说的“百川涌起”,罪在皇甫卿士等人。希望陛下能稍稍压抑外戚大臣!
臣听说地道柔和平静,是阴道的常则。近来关东发生好几次地震,一定要专力崇尚阳道,抑制阴道,以拯救它的灾祸,坚强心志,建立威势,关闭杜绝私谒之路,提拔引进才俊之士,免除不能胜任者职务,来强盛朝廷!根本强盛了,那么,生机就会充沛,可抵制为害的;根本微弱了,那么,就会招到灾祸,获致凶险,被不正的计谋所欺凌。听说过去淮南王谋反的时候,他所认为难以对付的只有汲黯,认为公孙弘等人是不值得挂齿的。公孙弘,是汉朝著名的丞相,到现在还没有人可同他相比,可是,还被看轻,更何况没有像公孙弘这样的人呢!所以说朝廷没有人才,就会被贼子乱臣所轻视,这个道理是很自然的。”
骑都尉平当为河堤使,治理河堤之事,上奏:“九河现在都填灭。按照常理,治水有分泄河水,疏浚河川,而没有防备堵塞的记载。黄河从魏郡以东很多满溢决口;水道难加以分清,四海之内的人,是不能欺诬的。应多方求取能挖深水道、疏通河水的人。”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
待诏贾让上奏说:“治河有上、中、下三种方案。古代建立国家,安居人民,划分经界,辨别土宜,一定要放弃川泽之水所流聚之处,而选择估计水势达不到的地方。大陈汤像川没有堤防,小水能够流入,而筑堤在地势低下的地方,作为湖泊池泽,使秋天水多的时候能得到它作为蓄水的地方,左右起伏的水波可宽大舒缓而不急迫。说到土地之有河川,就好比人之有嘴;治理土地而防止它的河川,就好比阻止小儿啼哭而塞住他的嘴,怎会不立即停止?可是,他距死亡也已经不远了。所以说:“擅长治河的要使它分泄而通畅,擅长治民的要人民畅所欲言。”大概堤防的建筑,是起自距今不久的战国,壅塞百川,分别让自己受利。齐国和赵国、魏国以黄河为境,赵国、魏国以山岭为界,齐国地势低下,建筑堤防,距离黄河25里,河水向东流到齐国的堤防,就向西流到赵国、魏国;赵国、魏国也建筑堤防,离黄河25里,虽然不是它的正道,但是河水还是有流动的地方。黄河之水在一定的时候流来而离开,使河道填满淤泥而肥美,人民就利用它来耕田;或者经过很长的时间却没有灾害,就渐建屋宅,最后成为村落邑里;大水按时到来,将民宅淹没,人民就另建堤防来拯救自己,渐离他们的城郭,将水泽的水排出而居住下来,沉溺其间,自然也是应该的。如今的堤防,近的距离河水只有几百步,远的是几里,在旧有的大堤防之内又有好几层,人民居住在这里面,这都是前代将水排出所形成的。黄河从河内黎阳到魏郡昭阳,东西相对有石头堤防,使得河水相激而还,100多里之间,黄河二次转西,三次折东,如此急迫困厄,而不得平静。
“现在最好的方案,是将面临水流冲击的冀州百姓迁走,在黎阳县遮害亭开个缺口,将黄河的水放出,使它向北流入大海;黄河的西边连接大山,东边靠近金堤,水势不能冲击很远,横流1个月也就自动平定下来。责难的人将会说:“如果像这样,毁坏城郭、田宅、坟墓,数以万计算,人民将会怨恨。'从前大禹治理洪水,挡住河道的山陵,就加以开凿,所以穿凿龙门山,打通伊阙山,中分底柱山,剖开碣石山,毁坏割绝天地的本体,但这些城郭、田宅、坟墓只是人力所建的,有什么好说的呢!如今靠近黄河的10个郡,每年治理堤防的费用,将近万万;可是,一旦它严重开裂,所残害的也就没法计算了。如果拿出几年治理黄河的费用,以作迁移人民之用,遵行古代圣人的方法,确定山川的位置,使神人各得其处而不相干;而且大汉有万里方正之地,何须与河水去争这些许的土地呢!这功业一经建立,黄河就会治好,人民就安定,千年将无灾害,所以说是最好的方案。
“至于在冀州之地开凿很多运河,使人民能利用它们来灌溉耕田,减少水患,虽然不是圣人的做法,但也能减轻损毁。可以从淇口以东建筑石头堤防,设置许多水门。恐怕议论的人会怀疑黄河水大很难治理。而荥阳县的运河足以使它流下。冀州河头的水光了,可靠此水门,那些河渠都经常分别引取其水:天旱时,就开启东方水流向下的水闸,灌溉冀州之田;水盛时,就开启西方的高闸,将河水分别流去,使人民的耕田适时治好,黄河的堤防也就完成。这实在可使国家富有,人民安定,振兴利益,除去灾祸,能支持几百年,所以说是中等的方案。
至于将旧有的堤防修补完善,低下的增加它的高度,单薄的增加它一倍的厚度,所花的劳力和费用将无止境,而且将屡次遭遇灾害,这是最差的方案!”
【以史为鉴】
井田制的实行,使得土地为国家所有,不得擅自买卖。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度,人民能够自由买卖土地。结果贫富不均,饥饱不衡。所以说,土地不是商品,有其自身和特殊性。一个国家的土地制度很是重要。
对于粮食生产来讲,其必不可少的因素,除了土地之外,就是淡水资源。治水也有其上、中、下策。如何更好地治理水患,让水为粮所用,自古以来,当政者劳动人民就在进行各种尝试。
(备注:节选原文译文选自《资治通鉴》(司马光编著,辽海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