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顺境之中容易表现出自尊自信的状态,但是一旦进入逆境,遭遇接二连三的打击之后,自尊自信感就容易削弱,转为低自尊低自信,甚至一蹶不振。在受到失败打击而心理受挫的时候,有的孩子会向家长发出各种明显的求救信号,比如抱怨诉苦、闭门哭泣、饮食变差、睡眠障碍、气色萎黄、易激惹激动、爱发脾气等等情绪和行为反常,甚至出现肠胃反应和神经衰弱症状;有的孩子则表面上不在乎,表现出异乎寻常的过度平静,闷闷不乐,独自发呆,行动迟缓。家长要体察入微,善于观察,尽早的发现孩子遇挫之后身体和心理发出的各种求救信号,主动问一问:“宝贝,是不是遇到什么烦心事了?和我说一说,我能帮上忙。” 及时给予疏解、鼓励和陪伴,而不能盲目地认为孩子的自信是不会改变的,一味要求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忽视孩子受到打击之后发出的各种求救信号,错过心理援助的最佳时机。千万不要拖到孩子出现了明显的心理问题甚至疾病征兆才慌了神。在家庭教育中,这样令人遗憾的情形屡见不鲜。在孩子发出各种求救信号后,如果家长及时察觉并给予及时的疏解宽慰,鼓励并帮助孩子度过最初受挫的心理危机,孩子的自信不仅会快速重建,甚至会比之前更加强大,亲子关系也会更加的强韧亲密。
处于快速成长期,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荷尔蒙分泌旺盛,情绪起伏不定,对亲人的态度、语气和神色特别敏感。面对不断扩展的外部环境,他们有热烈的探索欲和征服欲,有脱离父母控制、追求精神独立的强烈欲望,但是由于认知水平发展不足,能力和欲望不匹配不同步,容易自我冲突、挣扎和纠结,陷入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压力。因此除了及时体察孩子的异常情绪,家长和孩子还要共同学习掌握一些压力和情绪管理技能。
1.全纳自我,自我激励。万事万物皆有两面性,人也不例外。“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既有优点也有缺点,缺点和优点都是性格的组成部分,就像山川有阴面阳面、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要学会接纳自己的缺点,放大自己的优点。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运用积极心理暗示法,经常对自己说“我能行”“我真棒”“没关系”、“方法总比问题多”,养成自我激励的习惯。
2. 树立目标,发现意义。我为什么而活?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不能回避的。家长需要借助阅读、辩论等形式引导孩子思考并寻找答案。越是渴望明确“我想要什么”“我不想要什么”的孩子,越是努力思考人生意义和目标的孩子,其自我激励和发展的内驱力就越强大,也就是说,一旦孩子找到自己想要的人生目标和意义,内驱力就会驱使他们自动自发主动学习,根本不需要家长刻意培养学习兴趣或者监督学习过程。人生目标和意义的探寻,需要借助先贤哲人的智慧,要鼓励孩子阅读一些哲学历史的经典书籍。正如木心所说,“哲学使人明智,历史使人通达”。也可以多阅读一些名人传记,从传主的经历中发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树立学习的楷模和努力的方向。
3. 分解目标,持之以恒。很多成年人有过这样的体验,在青春热血时曾经有过梦想和人生目标,随着岁月蹉跎和现实局限,逐渐流于空想。这种失败的遗憾感促使很多父母将自己不能实现的梦想“移情”给孩子。遗憾之所以成为遗憾,就是因为它的不可修复;梦想之所以成为空想,就是因为它的不可实现。世界上没有两块完全相同的天空,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个体,龙生九子,子子不同,即便双胞胎也有个性差异。共享遗传基因的孩子,本质上和父母还是各具个性、差异化的存在。只有清醒地认知到个体差异性,才不会发生错误的移情。
父母要做的是帮助和引导孩子去寻找属于他自己、发自内心的目标。在孩子初步明确所要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之后,一定记得做一件至关重要的事——及时引导孩子将目标进行阶段性的规划和分解,分解为一个个能够落实到一年一季一月一周一日中的小目标。让孩子实践并逐渐明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道理。如果目标不及时进行分解,会放大孩子的目标压力,在“趋利避害”的心理自卫机制作用下,孩子比较容易浅尝辄止,或过早放弃,或轻易改变目标,以保护内在的自我不受失败感的侵袭,导致立了一志又一志,没有一志能落地。
目标的分解也有一定的技巧。初始阶段的小目标要让孩子跳一跳就够得到,目标达成后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后,将小目标变成中目标,中目标逐渐转化为阶段性的大目标。层层递进,分步实施,持之以恒。凡事贵在坚持,坚持就是胜利。 目标分解越合理,可行性就越强,孩子的成就感累积得越多,坚持下去的动力也就越足。祝愿每一位家长和孩子,都有年复一年为之努力的梦想,都有日复一日能够实现的目标。
4.学会沟通,重视倾听。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个现象,孩子与外界沟通交流越多,情商就越高,社会性发展就越好,适应环境和消化环境压力的能力也就越强。家长要从孩子小时候就有意识地培养其社交能力,多为孩子创造社交机会。如果有条件可以上混龄幼儿园,让孩子多和年龄相差两三岁的“兄弟姐妹”共处,在混龄共处模式下,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会非常快。如果缺乏混龄教育的条件,除了鼓励孩子与同龄孩子交往外,在孩子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可以有选择地和孩子共同阅读一些指导沟通技巧的书籍,结合自身的工作生活,运用启发式提问的技巧,亲子共同讨论交流。
有效沟通的第一个要点是学会倾听。在亲子交流中,家长的倾听对于促进沟通目标的达成特别重要。
好的倾听习惯是达成有效沟通的前提和基础。在倾听的过程当中需要倾听者全神贯注、适度回应。
有效沟通的第二个要点是学会提问。亲子沟通中,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使用开放式、启发式提问,比如“你觉得呢?””你的意见呢?”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
有效沟通的第三个要点是学会表达。无论父母还是孩子,都应该以温和的语言和坦诚的态度,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以商量的口气和求证的方式传递给对方。最好以“表达感受”引入话题交流,比如“我对某某事感到特别的气愤”“这件事我感到很伤心,很不理解”,在获得对方的关切回应后,开始叙述造成情绪的事件本身。叙述尽量明确,边想边说,有逻辑性,语速宜慢不宜快,将信息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表达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获得理解,二是求得帮助。因此表达的过程中要努力控制情绪,不要将对其他人的不良情绪迁移发泄到倾听者身上,不要使用带有攻击性的语言,因为不良情绪的发泄只会干扰信息的共享和共情,使对方产生误解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