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开始教小学体育之后,最让我头疼的是课堂纪律管理。很多时候的课堂,都是因为学生纪律差,不听指挥,不配合等而难以实施或者效果大打折扣。对我来说,相比初中生,小学生的课堂更难管理。
但是,同一个班的学生,只要班主任在场,纪律就好很多,难道只有班主任才能管好他们吗?难道这些学生专门欺负我吗?这让我心里产生挺多的挫败感。
跟班主任反正这些问题,班主任就说我不够凶,太温和了,要我改一改,变得凶狠一些。
我试图尝试过,但效果并不好,而且,要想一下子改变我那一向温和的性格也不容易。我也不想跟学生的关系弄得那么紧张。
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呢?通过查阅书籍和相关文章,我看到两种课堂管理模式:传统的课堂管理和高效能教师的课堂管理。而后者更值得研究和借鉴。
先来看看传统意义上的课堂管理:纪律、约束、对立。我发觉很多老师采取这种模式,包过我。
一般情况下,如果学生违反了课堂纪律,刚开始你会温和地提醒:如果你们要说话我就不说了,我等你们安静下来再接着讲课。没有好转的话,你可能会严厉的警告:别说了,如果你们还不闭嘴,我就请你出去。如果这样制止情况仍然无法控制,我们就会求助于其他老师,比如请班主任出面,甚至求助于学校领导。与学生的违纪行为斗争到底,是我们很多老师坚持的原则,我们都认为既然学校和班级有相关的纪律,学生就应该遵守,而违反纪律理应受到惩罚。
但是我们也发现,任何形式的处罚,不管针对的是个人,还是面向全班,都可能会使教室的气氛变得紧张和尴尬,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对立。传统观点认为,课堂管理就是用纪律来约束学生,让学生安静和服从。除非教师允许,学生是不能表现自我的。所以一提到课堂管理,我们难免就会把它同纪律、约束画等号,可是这很容易影响到师生关系,进而影响到教学效果。
再来看看高效能教师的课堂管理:程序、引导、和谐。
在《如何成为高效能教师》这本书中,对课堂管理是这样界定的:课堂管理是教师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和程序。
这个定义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课堂管理。经过对比不难发现,上面提到的两种课堂管理理念是完全不同的。传统上,对课堂管理的理解是控制,确保教师在课堂上的绝对权威。他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纪律、约束、对立。而高效能教师更侧重对于课程、教学时间、教学方式、师生关系这些课堂资源的有效配置。它也有三个关键词:程序、引导、和谐。在这三个词中最核心的是什么?是程序。简单地说,就是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有相应的程序,用程序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用程序来引导学生的行为,确保课堂环境的轻松与和谐,这才是最具效能的课堂管理方式。
很多时候学生之所以违反纪律,并不是他有意为之,以此为乐,也不是他故意要与老师作对、挑战权威,违反纪律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高效能的课堂管理最根本的就是按照一定的程序组织课堂引导学习。
至于如何设计程序,如何引导,就要接下来要好好研究和学习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