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专班的调度群里,政策文件接龙刷屏;社区服务的联络组中,群众诉求被淹没在点赞表情里;攻坚团队的线上会议室,汇报材料比实地调研数据更受关注……如今,从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到城市治理的街头巷尾,各类工作 “群” 已成为干部开展工作的标配。这些数字化平台本应是联系群众的“连心桥”、推进工作的“加速器”,却在一些地方异化为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这背后折射出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倾向,值得每一位党员干部警醒。
工作“群”的异化,本质是群众路线的“断线”。有的干部把“群内布置”当“实地落实”,用“已转发”“请查收”代替“去看看”“去问问”,将“指尖上的责任”异化为“纸上的政绩”。某县乡村振兴专班曾在群里开展“百日攻坚”行动,要求每日上传帮扶照片,结果不少干部为凑数在村委会门口摆拍,真正走访困难群众的时间反而被压缩。这种“群里很热闹,基层很清冷”的怪象,看似是工作方式的偏差,实则是政绩观的错位——把“留痕”当“留绩”,把“群内响应”当“解决问题”,最终导致“群”离群众越来越远。
让“群”服务“群”,关键要斩断形式主义的“藤蔓”。一方面,要给工作“群”“瘦身”,坚决清理“僵尸群”“作秀群”,杜绝“群内布置、群内落实、群内考核”的闭环式形式主义,让干部从“指尖负担”中解脱出来,把更多时间用在田间地头的调研上,用在群众炕头的倾听上。另一方面,要为工作“群”“赋能”,建立“线上收集—线下办理—线上反馈”的闭环机制,比如社区联络群收集的民生诉求,必须明确责任人、办理时限和反馈渠道,杜绝“已收到”“会处理”等模糊回应,让“群”成为解决问题的“直通车”而非“秀场”。
技术手段终究是工具,群众路线才是根本。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一竿子插到底”,深入乡村调研写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焦裕禄同志走遍兰考 120 多个村庄,摸清“三害”底细才制定治理方案。这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真正的民情不在微信群的消息里,而在群众的柴米油盐中;真正的办法不在工作群的汇报里,而在基层的实践探索中。工作“群”可以是联系群众的“窗口”,但绝不能替代“面对面”的交流;可以是推动工作的“杠杆”,但绝不能成为脱离实际的“屏障”。
“群”的价值,在于连接民心、解决民忧。当干部放下手机走进田间,当工作群的消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当群众的诉求在“线上线下”的联动中得到回应,这些工作“群” 才能真正成为服务群众的“暖心群”,成为践行群众路线的 “连心桥”。唯有如此,才能让“群”回归其服务群众的本质,让每一个工作群组都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