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分享了正在阅读的《有限责任家庭》里2小段内容分别给A和B。今天就谈一谈这个分享行为带来的一些想法、感受的过程。
我分享的第一段内容描述的是父母不同的且冲突的养育观,在这种观念下,妈妈有2种可能的做法,可能养育出2种不同状态的孩子,一种做法是“改造老公”,会忽略孩子的感受,更多是与老公冲突,难以看见孩子和保护孩子,另一种做法是优先照顾孩子的感受。
这段内容我发给了A,A回应的是“通过ta观察的孩子,不认同这种观念,ta认为孩子出生后,母系和父系亲属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对待孩子 ,孩子不会只遵循一方 ,教育是三方的平衡 。”
我认同A的观念,我希望传达的重要内容是“父母之间有矛盾冲突时候,也不要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我更是站在了孩子的视角,而A站在了3方或者亲历者的视角,ta经验过家庭生活,深知3方的影响,所以她更多是从经验的角度看待我发的内容。
看到她发给我的消息,我内心有一些感受,想进一步进行梳理确认和区分。我在想我为何要发这个截图给A?我有点心疼ta的孩子,虽然ta确实有很多客观上的原因,但我内在有对ta有些做法不满的地方,含着隐形的“攻击”或批评。更进一步,之所以我会更自然的站在孩子的视角,也许是我在为“我爸妈冲突时候没有照顾到我的感受”而感到愤怒,当我看到这段内容时候,我把这份怒意也无意间接转达给了A。毕竟,我看到书,是否分享,是我的选择,我为何要发给A?我希望A做些什么?发这段话既是分享我所看到的,同时,更是希望引发认同,希望对方跟我有同样的想法或感受,而当对方发出不同的声音时,我本能会体验到了“我跟你不一样”的挫败,而这份挫败,也让我对A的回应,感受到了否定和拒绝。而这些并不是A的感受和她所要表达的。通过与A的这次交谈,我体验到了我在寻求一致来让我感觉到舒服,寻找存在感,寻求与他人的融合,而非独立,而这样的交流过程,也再次提醒我,我们都是不同的独立的个体。
我分享的第二段内容主要描述的是,自身能量较低的“脆弱”的父母,在衣食住行上已经消耗了所有力气,没办法再照顾孩子的需求,在这样的关系里长大的孩子可能会发展出对自己需求羞耻感、不懂拒绝别人、不敢表达自己的攻击性和不能捍卫自己的界限等等,还可能不自觉得去背负他人的需求,而他人可能没有这种需要。
这段内容我发给了B,B的回应先是觉得有意思,问我在哪里看到的,紧接着又传达了对这个内容的“不喜欢”的感觉。这份不喜欢自然又更A一样,也引发了我的不适,而B跟我后来的讨论,就涉及到了周围人常对我说的“你这样想太多太累”、“想得多没用,做才能改变”等等,进而上升到了“不知道为何而活”的挫败感。
通过这次与A和B分享内容的过程,我看到了自己渴望被看见、被认同。我希望我分享的内容能够得到与对方的共鸣,我需要从他人的眼中看见自己、确认自己是有价值的,是我内在依然虚弱的表现。因为这2个交谈,都有让我感觉有点挫败和不舒适,我后来大半天都感觉无力和烦躁,而且我根本不想体验这种下滑的感觉,又会加剧那份无法活在当下的“无意义”感。
今天,通过回顾对昨天的这个过程的观察,结合今天书里看到的,我意识到当下可以做一些事儿,来提高自我的“存在感”,减少“无意义”感。一方面可以先从选择让自己舒服的运动方式,如舞蹈等开始,加强与身体的连接和觉知,另一方面要能够“安在当下”和“享受孤独”,我常选择刷手机、刷电视剧等是逃避痛苦的方式,会减少与内在自我的联结,当时也许不觉得,事后更痛苦,而冥想、写日记等,可以加强与内在自我连接。
目前加入日更群,与伙伴们一起进入日更,是我选择与自己内心连接的一个方式,同时也有一群人一起往前走,相互陪伴,让我不那么孤独。我写的日更文章,大部分都是写我自己的内心,其实每天我都可能有很多的想法,需要被安放,我在这里为自己找了这样的空间和时间,让那些无处安放的东西,慢慢的一点一点的流淌出来。也许有些东西我并未发出去,只是写了出来,但仅仅如此,这也是一种压力释放,给我内心腾出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