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熊逸·唐诗进阶课》。
你肯定听过一句俗语,叫一山不容二虎,但对于唐诗来说,李白和杜甫偏偏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两个人的创作理念又相差甚远,那么两个人会成为文学对头吗?
这一讲,我们就聊聊技术派杜甫对坚守古体诗的李白,到底有什么看法。
白也诗无敌
李白看不惯精雕细琢的诗,但杜甫毫无偏见,对各类诗体都能一视同仁,也对李白式的文不加点、一气呵成的天才写法真心佩服。
杜甫写过很多怀念李白的诗,有一首很著名的五律《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劈头两句就是极致的恭维,说李白的诗天下第一,无人能敌。
颔联拿南朝两位大诗人庾信、鲍照来形容李白诗风的两大特点:一是清新,二是俊逸。
颈联貌似纯写景,渭北是渭水之北,代指长安一带,点出自己和李白一个在长安,一个在江南,两地悬隔,彼此思念。
尾联写期待,希望再有机会和李白相见,认真聊聊写作心得。
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经常被人称道,但我觉得,其实首联才最能见出杜甫的功力,只因为大巧若拙,这才不被人注意到。
你可以留意一下,“白也诗无敌”和“飘然思不群”有没有构成对仗呢?
从近体诗的规则来讲,首联并不必须对仗。杜甫貌似没有对仗,非但没有对仗,甚至还用上了散文的写法和口语的助词:“白也诗无敌”,直译过来就是“李白这个人啊,诗写得没有对手”。
但我们仔细看看对句,和“白也”相对的是“飘然”,这明明就是工整的对仗,“也”和“然”都是语助词,只不过读者会在下意识里把“飘然”当成一个双音节词,根本注意不到它和“白也”构成字面上的精致对称。
也许你还会吹毛求疵,说“飘然”是一个有出处的词,“飘”和“然”是固定搭配,但“白也”既没有出处,“白”和“也”也不是固定搭配,两者怎么可以构成对仗呢?
但是,翻阅典籍,“白也”连用,还真的有,而且并不是什么偏门的书。
儒家经典《礼记·檀弓》里讲到孔子的后人孔白,字子上,不给母亲服丧。
孔白的父亲孔伋,字子思,是一代儒家领袖,门下有很多学生。有的学生不理解孔白的做法,去向老师请教。
孔伋说:“我早就和孔白的母亲解除了婚姻关系。那么,是我孔伋的妻子,才能是孔白的母亲,如果不是我孔伋的妻子了,自然也就不是孔白的母亲了。”
言下之意是:既然孔白的生母在伦理关系上已经不是孔白的母亲了,孔白当然没义务为她服丧。
上面孔伋的那段话,原文是这样的:“为伋也妻者,是为白也母;不为伋也妻者,是不为白也母。”这是儒家礼学的一段重要内容,要解决的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那就是离异家庭的服丧原则。
所以,你看,“白也”这个词,真的有它的经典出处。虽然在《礼记》里的意思,跟杜甫诗里的意思相去甚远,但杜甫的志向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而要达到这个目的,礼学是他的必修的功课,这段文字他大概非常熟悉。
当然,这是我自己读书的心得。不过,历代那么多人研究杜甫,细致到无以复加,我也不敢说前辈没有人发现过。
所以,在我看来,“白也”这个词,有它的经典出处。于是,“白也”对“飘然”,“诗无敌”对“思不群”,丝丝入扣。
而让精妙的对仗产生散文的效果,这正是大手笔下的大巧若拙。
这个推测,换作别人的诗,我就不敢这么说,但杜甫就是这个调调,最喜欢玩无情对。要把语言运用到这种程度,万卷书显然只读下来是不够的,必须“读破”才行。
之所以讨论这个问题,我是想强调,比起写古体诗,写近体诗需要更好的学问,更大的阅读量,更深的文化积淀。
对比起来,李白的诗八分靠天才,两分靠学养,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李白的诗比杜甫的诗更有流行性的原因。
要欣赏杜甫的诗,门槛就高多了,尤其是要想欣赏到杜甫诗歌里那些精妙的写法,读者也必须“读书破万卷”才行。
写诗的观念差别这么大,这两个人见面会如何呢?
当杜甫见到李白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和杜甫第一次会面。
闻一多在《唐诗编》里用诗人的情怀描述这件事说:“写到这里,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假如他们是见过面的),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
当时李白得罪了高力士,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到了洛阳,杜甫也正在洛阳。杜甫大约是被李白飘然出尘的姿态打动了,在《赠李白》的诗里说“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说自己和李白一起远游梁宋,很想抛下世俗,和他一起求仙。
第二年两人在山东重逢,杜甫又写下一首《赠李白》,这首诗更有名: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第一句是说这次重逢,彼此境况都不好,无着无落。
第二句用到一个典故:葛洪是晋朝的道教名人,他听说交趾盛产炼丹的丹砂,申请到那里当县令。
李白是一个既有仙风道骨,又真的渴望修仙的人。但李白到现在还没能像葛洪那样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并且很用心地去做。
这两句的关键词就是“飘蓬”,人生既没有落脚点,也看不清方向,仿佛胡乱被命运抛来抛去。
第三、四两句尤其耐人寻味。“空度日”也好,“飞扬跋扈”也好,都不是好词。
这首诗的题目是《赠李白》,写成这样,是不是说,杜甫对李白有很大的意见,嫌他整天痛饮狂歌,一点正事不做,还特别飞扬跋扈呢?
但有人相信,杜甫一定把李白当成真朋友,只有真朋友才能做这种直言不讳、形同谩骂的规劝。
那么,李白真的飞扬跋扈吗?
这倒不是杜甫夸张,重点是,杜甫成长在很有儒家传统的中原地区,李白却是半个胡人,成长环境又是民风剽悍的巴蜀地区,家境又好到能荣登财富榜的程度。
李白在年轻时候就以好勇斗狠、仗义疏财著名,不但谁都敢得罪,而且谁都得罪得起。
所以李白的诗里才会有“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这种调性,相对地,杜甫的诗里才会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的感叹。
不过,《赠李白》的后两句还可以有不同的解释,那就是杜甫说自己和李白一起痛饮狂歌,飞扬跋扈,但这都是强装出来的样子,用过激的表现来掩饰胸中的苦闷,心里很清楚这样的豪情对人生,对未来,没有任何价值,只是两个失意的人彼此取暖罢了。
对于这首诗,到底该取哪种解释呢?其实这种选择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诗歌的一项核心魅力就在于歧义空间,你既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
诗人并没有给你指出一个具体的目标,只是指出了一个大概的方向。
所以读诗不但要理解,还要去悟。
文人们用诗歌互相赠答,歧义空间的意义就更重要了,有些不便明说的话就可以藏在歧义空间里。
这样的话,不但规劝的人可以装傻,被规劝的人也可以假装看不懂,心照不宣,不伤面子。
杜甫写这首诗,即便真的是想规劝李白告别痛饮狂歌、飞扬跋扈的生活,但李白拿到这首诗,即便完全体会到这层意思,也不敢说杜甫一定就有这层意思,说不定是自己想多了,人家只是反用贬义词,稍带夸张地来形容彼此共同的精神气质呢。
这种样子的规劝,来自《诗经》的讽谏传统。大臣或贵族向国君提意见,太直白了会伤面子,很有必要用诗歌语言包装一下。
讽谏的形式虽然不限于诗歌,但诗歌是绝佳的讽谏工具。
这就形成了古代官场上的一个传统,话不明说,要别人去悟,这样才能不着痕迹,不留把柄。这么一来,即便彼此并没有用诗歌来沟通,但本质上大家都在讲着诗歌语言。
小结
在这个意义上来讲,也许讨论李白和杜甫谁更高明,或者古体诗和近体诗谁更高级,都不重要了。比这更重要的,是他们曾经相逢,以各自的天才照亮了唐诗的天空。
思考题
作为唐诗的双峰,你觉得李白和杜甫的诗,你跟谁最亲近呢?
你最喜欢的是他的哪首诗,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关于近体诗和古体诗,你有什么问题想问我?
欢迎留言,我会选择五个好问题来回答。
下一讲我们进入一个新的单元。
我来说说唐代之后,中国诗歌的发展。其实唐诗的影响可不仅仅局限在唐代,它的影响一直绵延到晚清。
用户留言
张丹心
2019年11月28日
2
1
74
分享
杨骆
2019年11月28日
10
1
60
分享
张丹心
2019年11月28日
4
1
59
分享
去得到APP,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