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录读书笔记276

古人于诗,如今人歌曲一般,虽闾巷童稚,皆习闻其说而晓其义,故能兴于诗。后世老师宿儒,尚不能晓其义,怎生责得学者?是不得兴于诗也。

歌曲,动宾结构,唱歌。

宿,年老的,久经其事的。宿儒:素有声望的博学之士。

老师,年长辈尊的教师,老与宿同义。

伊川先生说,古人诵读《诗经》,就像现在人唱歌一样,属于家常便饭,即使乡间小巷的幼童都能经常听到关于《诗经》的内容,并且明白其中的含义,所以那时《诗经》有启蒙的作用。而后世年高德重的老师和儒士,尚且不能通晓《诗经》的内涵,又怎么能要求学生理解呢?所以《诗经》不能发挥其启蒙的作用。

古代诵诗非常普及,即使小孩子对它也很熟悉,所以《诗经》的影响是浸润式的、自然而然的,不是刻意地灌输,耳濡目染,故有启发性情的作用。而今《诗经》成为专门的学问,是少数人研究的对象。由于时代久远,很多字词尚且不能解其义,更不要说句子的内涵和全文的主旨了。

古礼既废,人伦不明,以至治家皆无法度,是不得立于礼也。

治家,狭义上指齐家,古代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脉相承的,无非就是正心诚意,因此广义而言,治家泛指拥有资源和权力的统治阶层。

伊川先生说,古代那套系统的礼制已经被废弃,现在人们不懂得维护社会秩序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应该是怎么样的了,导致治家治国者行事都没有法度,所以无法遵循礼制来立身处世。

古人有歌咏以养其性情,声音以养其耳目,舞蹈以养其血脉。今皆无之,是不得成于乐也。

叶采注解说,歌咏声诗,温柔笃厚,有以养其性情也。五声成文,八音相比,鸿杀疏数,节奏和平,有以养其耳目也。至于手之舞、足之蹈,执器羽籥干戚之器,习其“屈伸、俯仰、缀兆、舒疾”之文,是以容貌得庄,行列得正,进退得齐,心志条畅,而血气和平,是有以养其血脉也。

歌,侧重于唱,有固定的曲调,有歌词,如《诗经》;咏,没有固定的曲调,侧重于感怀,属于个人创作,包括创作自己的作品如吟诗,也包括朗读他人的作品。

声音,五声八音。五声是创作音乐作品所依据的声律系统,八音是依据五声规律,用八类乐器演奏出来的音乐。声音,泛指各种音乐作品。

伊川先生说,古人通过歌咏来陶冶性情,抒发情感,通过聆听音乐来提升审美,锻炼听力,通过舞蹈来畅通血脉,强身健体。现在这些都不流行了,所以不再有通过乐教来完善人格的事情发生。

古之成材也易,今之成材也难。

伊川先生最后说,古人成材容易,现在成材很难。

这是伊川先生对现实政治的批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