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其实一直在戴着“有色眼镜”看这个世界,我们赋予这个世界的内涵都是主观的,这些内涵会影响我们对真实世界的体验。
今天听了万维钢的日课,刚好在讲《为什么佛学是真的》这本书,佛学里面“色即是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个世界是假的,像游戏一样,不真实存在吗?但很多东西明明真实存在着啊?
这本书的作者解释是-----“你看到的这个世界中有很多是虚幻的东西,可以像游戏一样能够退出来”
“色”我们看待事物的一种主观感受。例如:听到电锯声会害怕、会烦躁,而烦躁和害怕就是一种“色”,而我们为什么会感觉害怕,是因为我们联系到了电锯,它不止可以锯木头,还可锯人。这都是我们赋予它的一种“内涵”,声音是真的,但是“色--锯人”这种联想是不存在的,虚幻的,是“空”的。
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真实的存在的,但是我们赋予它们的联想和内涵,是“空”的,虚幻的。
但是人的特性是特别重视事物的内涵,自然要求我们对周围事物下迅速作出好坏评判,这样才能有利于生存,而这个快速的评判就是我们赋予事物的内涵。---如果你听见电锯声不反感,你就不太善于躲避危险。
“色”的特性:
1.内涵是自动产生的,潜意识设定好的。例如:看到“阳光”二字就会想到温暖、明媚、生机勃勃的田野等,很难会想到痛苦、疾病等。
2.内涵会受故事的影响,有故事的事物感情色彩更强烈。例如:有“故事”的红酒,我们品尝起来的时候就会感觉好喝一些。
3.内涵都是主观的,受个人影响较大。例如:你认识的人不管他(她)做什么事情,你看待这件事情的眼光都会和不认识的人有所不同(宽容或者好感等)。
4.无感则无视,如果我们对一种事物没有感觉,我们 很容易忽视它。例如:当我们对一个人不喜不厌时,我们有时候会忘记他的存在。
认识到这些,我们会发现我们其实一直在戴着“有色眼镜”看这个世界,我们赋予这个世界的内涵都是主观的,甚至是充满矛盾的,从“红酒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色”会影响我们对真实世界的体验。
假如我们摘掉了“无色的眼镜”,我们看到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
作者采访了一位修行者,他提到了非常明确的两点“无色”体验:
1.当你认识到空和无色的时候,再去看万事万物,你看到的东西就会比以前看到的更真实。
2.人们对这些东西先入为主的各种感触,其实是不真实的。
上述“色”特点在商业中充分的利用到,将想要绑定的内涵通过各种手段绑定在某些产品上,通过高逼格的宣传发布会,高品质的体验店等,让人们只要看到苹果的电子产品会想到有品质,高质量。
在荧屏上气场全开的演员,大红色的口红让其尤为的引人注目,让大红色口红一下就跟性感和有气场一下就绑定在一起,这一点让我有一段时间尤为迷恋购买口红,心痛那时候花的钱,买了那么多也没见涂起来多漂亮,花的钱其实是在给自己的想象幻觉买单。
我们会不知不觉中买很多东西,间接的在替我们的想象力买单。例如:购买网络课程、书籍、音乐器材,其实是想获得某种技能或知识;买烤箱做甜点,学烘焙,其实是想获得甜点屋的那种浪漫童话般的气氛;买特别喜欢的风格衣服,是拥有风格的气质和特点。
购买的时候,我们会想象我们自己学会了这个技能的样子,甚至是展现出来获得夸奖的场景,这种想象力和满足感,会让我们大脑分泌出大量的巴多胺,获得愉悦感,即使脑子里还有另一个比较理智的声音在告诉我们,我们有可能买了这个东西后,不够钱生活,或者买了后不一定学会,但是这种想象力产生的愉悦感太棒了,我们会特别豪爽的为这种感觉买单。
看完这篇文章后,我感触还是蛮大的,在购物中,被商家赋予的“色”引导着购买了很多无用的商品,花了很多不值得的钱;在生活中,对某些事物我会有很大的负面情绪或者特别的好感,我很少去深思这些东西背后的“内涵”是什么,被情绪带动,甚至绑架着走。
只有剥离“色”,真正去思考我们购买背后深层次的动机,是某种技能 还是 某种想象获得的愉悦感,如果是技能其他手段我们能不能获得,购买后我怎么安排时间精力去学习,我目前的情况能不能学会;如果是想象出来的愉悦感,你懂的!
想到这里,我们生活中诸多的“烦恼”和“痛苦”也是虚幻的,是吗?
难怪修行者的情绪如此平和,在他们眼里,“烦恼”和“痛苦”等情绪,应该都是“色”,都是我们主观世界赋予的,通过识别出这些情绪,接受这些情绪的存在,审视研究这些情绪背后的由来,“色即是空”,无色的世界格外平和。
“色即是空”这个概念和我之前在《批判性思维工具》上看到的思想何其相似,对我理解这本书的含义有巨大的帮助,以前看这本书,过程非常痛苦,因为有好多地方都不懂,囫囵吞枣的看完,但是今天看完这篇文章,我立刻重新翻阅这本书时,很多的困惑也迎刃而解。
明白了本书开篇引言为什么用50页的篇幅告诉我们要时刻注意就思维中的一些偏见,为什么要注意保持客观理性等等,对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有了一种较深的体会,更相信思维质量决定生活质量这句话。
《批判性思维工具》
人类的思维天生就是有缺陷的。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人为的干预,人类的思维就会产生许多问题,比如,我们经常怀有偏见,习惯用老眼光看人等。
这也是我上述文章里面说的“色”,人的特性总是重视事物的内涵,也就是思维的缺陷,无法保持客观理性,才能在思维推导中,看清事物的真实面貌。
人类的大脑在自然状态下有着自我辩护的天性这一点至关重要。也就是说,人类根本无需刻意学习自我辩解,自私自利,自我欺骗式的思维和行为就能做到这些,因为我们天生如此。换句话说,当证据表明我们是错的时,我们又是如何认为证据是对的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大脑天生就能将不合理的想法秒回得合情合理。这或许就是人类没有意识到自己不理智的关键因素吧!
我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感觉这本书真真是看的“扎心”,多么“扎心”的一面,现在看到这里,不能接受自己的错误,觉得丢脸;不愿意接受自己的失败或者不完美,也是“色”,也是情感情绪。找到思维中存在的问题,勇敢面对他们,接受它们的存在,审视研究这些情绪背后的由来,才能做到无“色”,客观理性的思考问题,改善自己的思维和生活。
习得批判性思维没有绝对完美的方法,也没有明确的规则。但是,理性的换位思考可以让人养成一种从他人角度看问题、思考他人想法、感受他人情绪的习惯,以此来领会和理解他人的观点。若要培养自己理性的换位思考意识,就必须培养理性的谦恭,也就是能够揭露自身的傲慢并区分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从广义上讲,批判性思维是指一种训练有素的自导式思维,它意在通过公正的方法使推理的质量达到最高水平。简而言之,批判性思维就是自导、自律、自我监督和自我矫正式的思维。
也只有我们剥离掉事物上的“色”,不赋予事物任何“内涵”,我们才能更理智、更合理、更有同理心的推理。
我们的思维会告诉我们去相信什么,拒绝什么;什么东西是重要的,什么东西不重要;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假的;如何利用时间,找什么工作,与谁共度余生,如何教育子女等,我们知道的、相信的、渴望的、害怕的和期待的一切事物都是思维告诉我们的。于是,我们的生活质量基本上是有思维的质量决定的。
“无色”的世界会少了很多负面的情绪,会多很多平和的心境,会让我们在思考、决策的时候更加理智,作出更多正确的决定,故而人生道路也会更加的顺畅!
写到这里,感觉控制情绪真的就是自控的关键点,也是把控人生道路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