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Ben:
今天是2022年8月的最后一天
还剩四个月就结束了,你的愿望都实现了吗?掐指一算,还有120天了。
2022年,我看着自己的愿望清单。虽然日子过得朦朦胧胧,但是也突然看到了做到:
从武汉回来有了自己的清晰的定位;正念生活,和爱人、孩子、家人一直在践行着;也只有这两项达成了自己的愿望清单指标,其他的居然在徘徊里没有行动。
包括用自己的训练营帮助更多的人(回看,自己的训练营居然还没有构建起来,惰性如我)
跑一个半马(居然在轮回的折腾里断断续续着)
50本的讲书目标;文子谈品牌的短视频策划;讲故事的技能;关于早起的一本书的写作;每天晚上8:00-9:00的亲子舞蹈;家庭读书会的系统建设……
在这个时间点的当下生活的时候,觉得时间只是一种附带而已,但是就像是一个地球,我们看的时候就这么大,在手心里旋转,每一个完整的陆地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国与国之间都要飘洋过海。立足点在哪里,视野在哪里,格局在哪里,我们的未来就在哪里。
在8月的最后一天看了《女人,四十》。再过7年我四十。四十岁的自己在做什么?7年很快的。现在想到那个时候会有恐惧?焦虑?或者是坦然面对的信心。看着那一地鸡毛的糟心,但同时也看到爱和理解。生活是什么?生命是什么?在别人眼里是什么?和孩子的定位是什么?
就像公公最后跟大嫂说的话:“人生,是怎么了一回事?人生,是很过瘾的”
最后那一句“阿兰,你真的很漂亮”
生活是劳顿的,可能是一团浆糊,忙到没有自己,但那就是自己在做的一切事情。人生如朝露,何处没离散,生活一地鸡毛,却依然热忱。
120天里我能做什么?
100天可以养成一个好习惯
写下的很多计划都没有实现,每天的到每星期的到每个月的,看着密密麻麻的计划里,现在做的不是把计划列满,而是先看到时间都去哪里了?然后再开始管理自己的时间,然后再去拥有集中时间。与其为了将来会不会后悔而烦恼,不如为了现在不后悔而生活。
看远方会走出生活给自己的咒语,那些自己都不喜欢的碎碎念:
听听远方的声音,看看远方的人,比如三毛。三毛出生在台湾一个条件优越的家庭,她住过不少地方,美国、德国、西班牙等等,一直过着大城市典型的摩登便利的生活,吃高级餐厅、空闲时间听交响乐、看歌剧,非常阳春白雪。但三毛可能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自由有趣的灵魂”本人,她一直没有在哪个城市定居的想法,一直“在路上”,直到她在杂志上遇到了撒哈拉沙漠。
她说:“我的半生,漂流过很多国家。高度文明的社会,我住过,看透,也尝够了,我的感动不是没有,我的生活方式,多多少少也受到它们的影响。但是我始终没有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将我的心也留下来给我居住的城市。不记得在哪一年以前,我无意间翻到了一本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那期书里,它正好在介绍撒哈拉沙漠。我只看了一遍,我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毫无保留的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
我们可能在看书看电影的时候也曾产生过想立刻出发的冲动,但是大多数时候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冲动就平息和搁浅了。但是三毛不是,她真的出发了。她真的去了远方,这个远方是跟她熟悉的生活环境完全不一样的非洲、是黄沙漫天的撒哈拉,她不仅去了,还把远方变成了家。
在《撒哈拉的故事》这本书里,她写了在沙漠里怎么做出美味的家乡菜、沙漠里的人怎么洗澡、沙漠里的婚礼,还有怎么从零开始把沙漠里一个条件超级差的破败的小房子建造、装饰成一个极具美感的艺术之家。因为我们自己的生活实在是离撒哈拉太远了,所以我们读起来会觉得耳目一新,我们看到熟悉的中国字和语气却描绘出了一种幻境。
她描述自己在撒哈拉的小房子最初的样子是这么写的:“厨房是四张报纸平铺起来那么大,有一个污黄色裂了的水槽,还有一个水泥砌的平台。地是水泥地,糊得高低不平,墙是空心砖原来的深灰色,上面没有再涂石灰,砖块接缝地方的干水泥就赤裸裸地挂在那儿。抬头看看,光秃秃吊着的灯泡很小,电线上停满了密密麻麻的苍蝇。墙左角上面有个缺口,风不断地灌进来。”
你看别人的平铺生活状态的文字就是我们向往的远方。
经过她重建以后的家变成了什么样呢?有色彩艳丽的家具、有植物、有音乐,还有艺术品,但最有趣的部分是,她通过文字把一点一滴构建理想中的家的过程全部忠实地再现出来了,我们读的过程,就相当于跟着她一起在沙漠中的垃圾场去废物利用,跟着她去别人家的花园偷植物,跟着她一起完成一次沙漠地区室内装修装饰。
去垃圾场的过程她是这么写的:“荷西上班去了,我就到家对面的垃圾场去拾破烂。用旧的汽车外胎,我拾回来洗清洁,平放在席子上,里面垫上一个红布坐垫,像一个鸟巢,谁来了也抢着坐。深绿色的大水瓶,我抱回家来,上面插上一丛怒放的野地荆棘,那感觉有一种强烈痛苦的诗意。不同的汽水瓶,我买下小罐的油漆给他们厚厚地涂上印第安人似的图案和色彩。”
再看村上春树。村上春树在他快四十岁的时候,花了三年时间游历了欧洲,一边旅居一边写作。至于为什么突然决定要离开日本,他自己是这么说的:“一天,我突然心血来潮,无论如何都要踏上漫长的旅途。一天早上睁眼醒来,蓦然侧耳倾听,远处传来鼓声。鼓声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从很远很远的时间传来,微乎其微。听着听着,我无论如何都要踏上漫长的旅途。这也没什么不妥,毕竟听见了远方的鼓声。此时此刻,我觉得这是唯一使我踏上旅途的缘由。”
《冰雪奇缘2》,艾莎女王不停在夜晚听到远处的歌声,召唤她出发去找寻自己的使命。简直和村上春树听到鼓声是一个情节。
在欧洲的三年,他写了两部长篇小说,写了一部短篇集,写了一本游记就叫《远方的鼓声》。因此,让人能够抓住决定性瞬间能力的,其实叫做执行力。
不管是三毛还是村上春树,他们写的远方虽然地点和文化全然不一样,但让我们都很想读下去,甚至也想去到那里。那么作者的共同点是什么呢?那就是作者本身都是自我强烈的人,有自己认定的执念和标准。比如三毛必须要美丽的小环境,村上春树必须保持写作和长跑,在这个前提下,他们都给生活的远方加上了自己强烈的视角,和自己发生着作用。
写文字的作用除了记取自我,就是收集世界了,也是记录自己的向往,描绘此生能够到达的边界。
王潇老师说:
读书让我们可以飞入到世界任何一个时空,任何一个人的灵魂里,写作可以让时空之外的任何一个人,飞入我们的灵魂,与我们当下同在。
文字是什么?是记录,是还原,是治愈,是看到……阿Ben,你说呢?8月底看远方,时间的远方是从我想做成什么?我想成为谁?道路的远方是看尽想看,走近想走。内心的远方是拓展长宽高,容下更大的世界和你我。8月底的最后一天,去记录,去发散,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