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 : 心智成熟的旅程》(白金升级版)作 者:[美]M.斯科特·派克
部分笔记整理
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爱的定义:爱是人们自律的原动力。
我们为什么愿意通过自我约束去承受人生的痛苦呢?因为有一种力量在推动着我们,这种力量就是爱。
爱,是一种极为神秘的现象,我们很难给出确切的定义,也很难触及它的本质。
爱的概念博大精深,有时候无法用言语彻底解释清楚。
首先,爱与非爱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当事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
其次,爱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爱,意味着心灵的不断成长和心智的不断成熟。爱在帮助别人进步和成长的同时,也会拓展自己的心灵,使自我更加成熟。
第三,真正意义上的爱,是既爱自己,也爱他人。爱,可以让自己和他人都获得成长。不爱自己的人,绝不可能去爱别人。父母缺少自律,心灵不能成长,就不可能让孩子学会自律,获得心灵成长。我们在推动他人心智成熟时,自己的心智也会迈向成熟。
第四,爱需要付出努力。由于爱是不断扩展自己和他人自我界限的过程,所以,爱意味着我们要不断付出努力,去跨越原来的界限。爱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不能坐享其成,而是要真诚的付诸行动,帮助自己和他人一起获得成长。
让我们再来看看爱不是什么。
坠入情网
长期以来,人们对“爱”存在着各种荒谬的认识。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男女恋爱,尤其是把“坠入情网”当成是爱,或者认为它至少是爱的一种表现。人们之所以坠入情网,是因为他们在意识和潜意识里有一种性的冲动。
其次,坠入情网的“爱”不会持续太久,不管爱的对象是谁,早晚我们都会从情网的羁绊中爬出来。当然这不意味着我们不再爱那个与我们坠入情网的人,但令人头晕目眩的恋情,终归有一天会彻底消失。就如同美好的蜜月,迟早要归于平淡。
浪漫爱情的神话
坠入情网会给我们造成一种幻觉,让我们误以为“爱情是永恒的”。正是这种幻觉让我们心甘情愿地步入了婚姻的陷阱,推动了家庭和婚姻的运转。
这种幻觉的起源,多半来自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浪漫爱情神话”,并可在童话故事中找到根基。王子和公主享受世人的簇拥和欢呼,幸福地步入婚姻殿堂,一生一世,相亲相爱。
但事实的真相是:我们把初恋时爱的感觉,错当成了永恒的爱。为了追求永恒的爱和那种幻觉,我们后悔不迭,要么与对方分道扬镳,要么一辈子生活在悔不当初的痛苦之中。
从本质上说,浪漫爱情神话是一种可怕的谎言。数不清的人陶醉于神话营造的虚假氛围中,只想成为爱情的奴隶,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始终生活在自欺欺人的假象中。而现实生活与浪漫爱情,往往相差十万八千里。
依赖性
对爱还有一种最常见的误解,就是将依赖当成了爱。心理医生天天都会碰到这类问题。这种情形多出现在因感情失意而极度沮丧的患者身上,他们无法忍受孤独,甚至产生轻生之念,常以自杀相威胁。他们痛苦地说:“我不想再活下去了!我没有了丈夫(妻子、男朋友、女朋友),活着还有什么乐趣?我是多么爱他(她)啊!”我不得不告诉他们:“你描述的不是爱,而是一种过分的依赖感。确切地说,是一种寄生的心理。没有别人就无法生存,意味着你是个寄生者,而对方是寄主。你们的关系和感情并不是自由的,而是因为需要依赖才结合在一起的。
真正的爱是自由的选择。真正相爱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只是选择生活在一起罢了。”
真正的爱与自我约束相辅相成。父母的生活缺乏自律,就无法给予子女足够的爱。子女没有获得爱,就不会自尊自爱,更不会知道如何给予别人真正的爱。过于强烈的依赖性,可能使我们强烈地亲近某个人,表面上我们与对方彼此深爱,但实际上却只是依赖对方而已。
这种依赖性多来源于童年时期,由于患者的父母缺乏爱的能力,孩子在孤独和冷漠中长大,所以就会产生过度的依赖心理。只想获取却不愿付出,心智就会永远停留在不成熟的状态,这只会对人生构成限制和束缚,给人际关系造成破坏,让别人跟着遭殃,而不是促进别人的心灵成长。
爱,不是感觉
爱是实际行动,是真正的付出。不少人声称自己富有爱心,充其量只是渴望爱的感觉,他们所做的事情并没有爱的成分,甚至还具有破坏性。
真正的爱,需要投入和奉献,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要使爱的对象得到成长,就必须付出足够多的努力,真正的投入和奉献,才是实现爱的有效方式。
把真正的爱与爱的感觉混为一谈,只能是自欺欺人。一个整天酗酒、不管妻儿的人,可能会眼含热泪对酒吧侍者倾诉:“我爱我的家人。”对子女置之不理的人,也可能以最具爱心的父母自居。这种虚假姿态其实不难理解:把“爱”挂在口头上,或只在脑海里去想象真正的爱,很显然这种爱就是自欺欺人。
真正的爱,其价值就是始终如一的行动,用实际行动来证明。“爱”与“非爱”的区别,正如善与恶的区别一样,有着客观的标准:是行动,而不是空想。
关注的艺术
那“爱”究竟是什么呢?
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我们爱某个人,一定会关注对方,细心照料对方,进而帮助对方成长。我们必须把成见放到一边,调整心理状态,满足对方的需要。我们对对方的关注,一定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能促进对方心智成熟,还可以对抗自己内心的懒惰并付出努力。
著名心理学家罗洛梅说过:“如果用现代心理分析工具去分析每个人爱的意愿,我们就会发现,爱的意愿本质,其实是一种关注。为了完成意愿所需要的努力,就是努力去关注。我们要让头脑清醒,让心智健全,这是体现关注的最基本要素。”
体现关注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努力倾听。但在学校里,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教孩子阅读,教他们说话的时间却少得可怜,而且几乎根本不会教孩子如何去倾听。
但我相信,教孩子学会倾听是明智之举。即使取得的成效有限,起码也应该使孩子明白,倾听不是容易的事,因此更应认真对待,不能敷衍了事。倾听是对他人表达关注的具体表现。大部分人不懂得倾听,是没有意识到倾听的重要性,或者不愿意为此付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