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写这个外传,因为这一段经历与后面要写的成都和青岛之行有很大的关系。而且这一段经历也是自我感觉收获颇丰,对我后面的路有很大的启发,故特另开一篇以记之。
博士一年级时,我有一种强烈的想要挣点外快的渴望———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其实我不是一个特别安分特别喜欢循规蹈矩的人。那时候想找个事干其实并不难,学校到处都有招助学工的传单,从服务员到打字员再到兼职文员应有尽有。我想了想,自己好歹顶了一个211在读Phd括号硕博连读专业课年级前五名的名头,出去唬人还是可以的。所以找了一家家教的活儿干干。
我的第一份家教工作是在网上找的,那时候互联网也不是很发达,现在想起来很多中介也是野路子居多。我在上面填写了自己的个人资料,过两天就有人联系我,具体的面试和试讲过程时间久远已然忘了,稀里糊涂的我就踏上了为人师表的第一步。
现在想起来,当时很多想法还是很幼稚,同学少年,书生意气。那时候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特别负责的人,家长希望我能把孩子教好,我就一定不能辜负家长的期望。现在看来,精神可嘉,但其实自己给自己背上了很多不必要的包袱。这样的精神枷锁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是要工时费一退再退,要钱时总也不太自信,被人扣了又扣,我第一份工作一个小时好像只有一百多点。本来谦虚谨慎是好事,可是人总有一种你这人便宜没好货的感觉。第二说话办事战战兢兢,总觉得自己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影响,一定要谨慎再谨慎,要对得起“老师”这两个字。现在再看,属实是自己太看得起自己了。第三总觉得现在孩子学的难,学的深,所以自我定位起点太低,一开始只敢带小学生,殊不知这样的孩子最难带。最后是总觉得成绩不重要,上课的时候自以为是胡拉乱扯一堆,自我感觉特别良好,其实孩子并不是像我想的一样能力和见识有所提升,有时候成绩反而下降了。
但是当时感觉自己态度最起码很认真。我的第一个学生是一个小男孩,单亲家庭,妈妈很早就离异了。并不是我对她有什么歧视,但是跟我交谈过程中我觉得她是一个性格有点刻薄的人,跟人说话的时候从来不看对方,让我有一种很不好的感觉。孩子比较叛逆,成熟的也比较早。有时候我跟孩子在一个房间上课,孩子妈妈就在另一房间与陌生男士谈恋爱,倒确实是开着房门,至少当时没有做什么不可描述的事情。孩子有时候会在我面前撒谎,作业也不好好写,可以看出来在班上成绩一般。刚开始我还能忍受,时间一长我态度就比较严厉。孩子偷偷在母亲面前说我的坏话,我就被找个理由辞退。临走时尽管孩子母亲表面上笑嘻嘻的,但是我自己内心深处很清楚。我从内心其实不太喜欢这样的孩子,但是不管怎么样,还是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这一段经历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其实家教比什么外来的教育都重要,父母永远是对孩子影响最深刻最直接的人。
我的第二份工作是当时学校一个辅导员介绍的。孩子家里在当时可以看出经济条件还不错,爸爸是一个设计院的设计师,妈妈是医生,这个孩子虽然年纪比第一个大的多,但是性格单纯不少,淳朴善良,就是学习成绩不好。其实孩子很聪明,跟我一起相处也很愉快。有一次孩子跟我说,他生物老师告诉他,壁虎的尾巴断掉还能在长出来,他就想,为什么不能用这种技术让人断掉的手脚再长出来呢?我告诉他你能这么想我很开心。事实上有很多科幻影视作品就是基于你这个想法展开的,比如有一个电影叫生化危机,还有游戏。当时我没有想太多。后来下一次再去的时候孩子告诉我老师你给我说的电影我看了,吓得我好几晚上都没好觉。我说不好意思不好意思,老师忘了你还未成年。当时这个孩子爸妈因为我们相处很愉快,还经常邀请我吃饭。我因为学业的原因,带了他一年就不带了。现在也不知道他近况如何。
这也就是一个还在学校学习的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这些兼职工作也给我带来了当时看来还算不菲的报酬。我用这些钱给自己买了一台那个年代很流行的psp游戏机,考了一本驾照,剩下的钱带着自己当时的女朋友———现在已经是我孩子的妈———出去旅游了两次。这就是后面我要聊到的两座城市:成都和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