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安老师在第十一讲和第十二讲,通过两个案例来总结前十讲的内容,两个案例也非常具备代表性,海底捞代表的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谷歌代表的是知识密集型行业。这两个案例其实对于现在的海典也非常具备借鉴意义,在我看来,海典现在就正处于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往知识密集型行业转型的过程。传统ERP业务,尽管卖的是软件,看起来很有科技含量,但是真正要落地交付,需要大量的实施技术人员,所以传统ERP业务注定了必须投大量的人才进行服务才能够进行扩张,属于难以快速复制,跟劳动密集型行业很相似。而要转型的平台业务,侧重于互联网运营,靠的是创新好用的产品来黏住客户,通过运营驱动,形成持续不断的收入,不再依赖于靠大量的实施技术人员为客户提供服务,但是需要有高技术人才来打造更高的产品。
这两家企业虽然业务模式不同,但是有一些关键点非常一致。首先就是战略定位非常清晰,海底捞不用说,就是专注于火锅连锁,依靠开更多的门店和不断提升客单价,来获取高获利成长空间。而谷歌虽然现在看起来业务线非常多,但其实都是围绕着谷歌的核心战略,用技术解决人类复杂问题,怎么样用技术解决人类复杂问题,需要大量的数据,不仅仅是互联网中的用户数据,更包括了地球上的各种各样数据,通过数据驱动技术创新,来提供更好的产品,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因此当成功的企业放在一起时,会发现他们都非常坚定于自身的战略,当然这不仅仅是创业之初创始人思考清楚了的,更有可能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企业内部高层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于战略选择和调整都非常明确。
只有在战略非常明确的时候,才知道到底什么是最核心的组织能力,比如海底捞是超预期的服务,谷歌是创新。不管是杨三角的员工能力、员工思维、员工治理当中的哪一个支柱,都只有在组织能力非常清楚的情况下,才能够将三个支柱的力量发挥出来。毕竟组织能力靠的是人,不仅要人清楚企业需求,企业也需要清楚如何发挥出人的价值。
第十三讲围绕的是如何打造员工能力,在过去我们都会有一个误区,就是先想需要什么样的岗位,再根据岗位来设定专业能力,依据专业能力去寻找和招聘人才。按照这样的思维招来的人才也许专业能力较强,但是却很容易水土不服,越是高级的人才越是如此。按照杨国安老师的说法,人才除了要有专业能力,还需要核心员工能力,我理解的核心员工能力一方面是指通识能力,比如企业的核心组织能力是创新,如果招过来的人平时没有学习习惯,甚至不爱学习,即使现在能够满足专业能力要求,时间长了之后肯定会跟不上企业的发展。核心员工能力的另一方面则是该员工与企业文化的匹配程度,按照阿里的说法,叫做“闻味道”,就是如果这个人的三观跟我们不和,能力再强也不能要,因为一个不合适的人可能造成的损失远比想象的要大。
根据核心组织能力的定位,我们就可以来盘点对于专业能力和核心员工能力的需求与差距,是数量不够,还是质量欠佳,按照5B模型来弥补差距。劳动密集型企业和知识密集型企业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一般会有标准化的培训和流程体系,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员工培训成适合的人才,而知识密集型企业靠员工的自驱力,创新是难以短时间内容培训出来的,因此招聘环节就非常重要,难怪硅谷的企业都会说只招聘最好的人才。对于转型期的海典而言,这样的差异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当侧重于传统ERP业务时,因为项目需要,对于人才招聘并一定非常严格,毕竟短时间内容需要安排大量的顾问上项目,不可能控制得太严格。但是如果我们定位在知识密集型企业,就应该严格把控每一个人的招聘和入职,同时也要尽可能留住现有的核心人才,严进严出,才能确保人才团队是符合核心组织能力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