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破虹出,梦逐光痕(十二)
———南菁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9月18日下午,“彩虹之光”“一行在南菁高中王老师的带领下观摩并深入课堂体验了南菁高中的校本课堂。本学期校本课在每周周四下午第二节开展,实行高一高二学生全员跨年级自主选课,学校集中组织,教师分班开展的形式。南菁高级中学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以其“教学审美化”为核心理念,深度融合美育与五育,构建了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核心理念】: 以“教学审美化”为统领,融合美育与五育 大美育、五育融合
【课程开发流程】: “四步九环”课程开发流程 系统化、规范化
【教学实施范式】: “一体两翼”(以促进学生感性与理性和谐发展为目标,以教学活动为审美载体) 感美·立美·创美
【特色课程类型】: 学科审美课程、跨学科融合课程、实践活动课程 、历史剧、文物鉴赏、劳动科技融合
【主要成效与影响】: 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品质提升、广泛化辐射
一、课程开发:系统化的审美建构
南菁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其清晰的理念和规范的流程。
· 理念引领,目标明确:课程开发旨在平衡考试成绩与生命质量、增强教师教学创造性,并构建美育特色与五育融合的关联。其“教学审美化”理念,是将学习活动转化为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让教学真正成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体,旨在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感美·立美·创美”的学习过程。
· 开发途径:学校通过要求40岁以下教师根据自身特长及学科特点开发、以学科组为单位集体开发、学科基地开发、专家学者型教师自主开发等方式确保了课程开发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 内容融合,跨界整合:课程内容强调跨学科整合,打破学科边界,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例如,《文物鉴赏》课就融合了历史、数学、化学、物理及美学知识。

二、课程实施:多元化的审美体验
1· 情境创设与情感体验:学校非常注重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情感共鸣。历史剧的创作与表演是典型代表,学生创作和排演了《文成公主》《荆轲刺秦王》《光荣革命》等二十多部作品。
2· 实践探究与审美创造:课程鼓励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创造美。例如《月季的种植与养护》课程,学生亲历从栽培到开花的过程;《3D技术》课程则引导学生设计制造“多功能粉笔收纳盒”等文创产品。
3· 文化渗透与人格塑造:课程深度挖掘学科中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如《多元文化展示》课程,学生选择一国研究其历史文化并进行艺术展示;《民国服饰与文化》课程则通过对服饰的研究理解时代文化变迁;《沈鹏书法欣赏》课程则透过沈鹏先生书法理解先生的大师之风。

三、特色课程范例:审美视野下的探索
· 历史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群:包括考古鉴赏类(如文物鉴赏)、情境体验类(如历史剧创作与表演)、审美创作类(如民国服饰与文化)三大类型。
· 劳动教育与审美科技融合课程群:如《十字绣与中国民俗文化》在劳动中陶冶情操;《3D技术》、《创意智造》、《无人机驾驶与应用》等则融合现代科技,激发创新思维;《舌尖上的历史》结合历史知识与美食制作、《红心猕猴桃的种植技术与管理》运用化学知识进行农业实践,则是学科渗透劳动的体现。
· 跨学科主题课程群:除上述例子外,还有如《古欹器的研究与复制》课程,综合运用语文、物理、数学、历史、政治等多学科知识;天文校本课程《仰望星空》则在宇宙观测中实施美育。
四、支撑体系:教研与师资的保障
· 校本教研的深化:南菁高中通过“主题式”教研构建美育统领的教研生态;通过“问题式”教研提升实践导向;通过“联合式”教研完善协同机制(如艺术课程基地联盟、甘肃酒泉合作共同体等);通过“专题式”教研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
· 师资队伍的锻造:学校秉持“以发展科研来发展教师,以发展教师来发展学生,以发展学生来发展学校”的理念,并通过“个人努力、学校助力、专家借力”的“三力”工程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五、成效与影响:育人方式的转型
· 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课程关注学生生命质量和审美体验,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创造潜能。
· 推动了教师专业成长:教师从“因规施教”转向“实践创造”,教学研究能力和创造力得到提升。
· 提升了学校办学品质:学校形成了鲜明的美育特色,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并被认可为江苏省高品质示范高中首批建设立项学校。
· 发挥了示范辐射作用:其“审美课堂”教学论坛已连续举办多届,吸引全国数百所学校参与,相关课程与实践经验也在多地的兄弟学校得到推广和应用。
💎 总结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以其“教学审美化” 为核心理念,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多元化的情境体验、跨学科的深度融合以及坚实的教研支撑,成功地将美育融入各类课程中,实现了“五育融合” 的日常化、教学化和生活化。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通过审美教育促进育人方式转型的、极具参考价值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