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读书方面,不敢说多,但还是有一定的数量。有时也学过一些阅读方法,然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仍会有力不从心的现象。笔者也反思过,为何会如此?也许,笔者的能力问题是主要原因,但作者的写作水平,也不容忽视:毕竟,很多作者,可能是某个领域里很有水平的大师;但在驾驭文字的能力方面却有所欠缺!
毕竟术业有专攻,在某一领域有研究与造诣是一种能力,但要用文字将其表达出来并能让读者很好地接受,却需要同理心与文笔;这是截然不同的能力。 当遇到一本不好读,但又不得不读的书时,又该如何呢?
笔者经过反思,总结了以下几个读者在阅读时可执行的操作;并按对能力要求的高低、达到境界的不同、以及它们间的依存关系,将其以由低到高的方式排列如下:
当然,执行这些操作是有前提的。其一,读者要确定,这本书是值得,并想要进行分析阅读(也就是精读)的;也就是在此之前,读者至少要对书进行了一次检视阅读;毕竟,正如《如何阅读一本书》里讲的那样: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花精力去深入阅读。其二,这些操作,只适用于论说性的作品,并不适用于文学作品;关于文学作品,还请参照《如何阅读一本书》里的相关章节或这篇文章。
介绍之前,要声明的是:毕竟笔者能力有限,所给出的肯定会有很多瑕疵与不足,如大家有更好的见解,欢迎一起提出讨论!
下面,笔者就对这些操作进行逐一介绍。
去杂,删繁就简
学会区分书中内容哪些有用,哪些没用,哪些有价值,哪些没价值,是每位读者都应具备的最基础的能力。
毕竟,不是所有的内容都紧密围绕着书中的主题,有不少内容有的与主题无关;也不是所有的内容对读者都有价值。有些文字,对本来就很清晰、明了的内容做了没有必要的解读;而有些,对讲到过的内容一再地啰嗦重复。因此,这些都是废话,读者要学会将其去除,以排除对阅读的干扰。
总之,学会去除书本中冗余的内容,笔者认为是读者应该最先做的一步。我们没必要将精力浪费在没用的内容上。
调整语言表达
啰嗦,翻译生涩,难读;不符合表达习惯,语句不通顺,不够精炼、言简意赅,繁琐
调整语言表达,是笔者认为的第二步。书中的语言表达,并非都很流畅;有时这会极大地妨碍我们的阅读,因此读者要能调整它们的表达方式。
尤其是一些翻译过来的书中,更是如此。这类书有很多,翻译得非常生涩、难读,有不少不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甚至还有很多翻译的偏差与错误,并没有做到信、达、雅。还有国内外语言表达习惯的问题,对某个意思的表达会显得啰嗦、别扭。甚至就算是以中文为母语的作者,他们在书中的语言表达也会有问题;比如会出现:语句不够通顺,不够言简意赅,观点零散,甚至表达错误的情况等。
既然有这些问题,作为读者就有必要对其进行纠正,纠正成符合我们正常人表达习惯的语言才行。
话题分离、重组
不少作者写书时,思路不是那么的清晰,规划不是那么的明确;而是想到哪写到哪,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有时并没有厘清自己的思绪,会把想表达的一切,一股脑儿地写在一块。
这样写的内容,会出现这些问题:不同的话题杂糅在一段文字里,却并没有体现出逻辑关联;同一个,或同一类话题的相关文字分布零散,散布在书或文章的不同地方。
这同样会搅乱读者的思绪,带来困扰。这时读者就要学会自己去厘清。若有的文字杂糅了不同的观点,就要学会将它们分离;若与同一话题相关的文字散布在书或文章的不同地方,就要试着把它们搜集、整合在一起。若几个话题属于同一类,也要对其进行归类。
只有这样,才能知道作者谈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才能进一步明确书中的要点。
以上几点,是初级操作,对读者的能力要求也不算高,只需具备基本的分辨能力与语言功底即可;具备这些,只是达到了基本阅读的水平。下面,就到了中级的操作。
要点、主旨概括
书中有很多内容是表达、说明、论述要点、主旨的,但作者未必会旗帜鲜明地指出或说明清楚了。这时需要读者将其概括出来。不光要能意会,还要能言传。正如《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所说的那样,检验一个人是否明白其中的道理,就是看能否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
概括要做到像翻译那样信、达、雅,一语中的,简洁明了清晰。有些要点可归为同一类,这些类别也需要我们概括出来。概括出的内容,可以是概念、重要的命题,或是命题的论述,作者要解决的问题,甚至是读者看出的言外之意。
要做到这样,首先要读懂了书中的内容;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如此。除此之外,还对读者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这部分,比上述操作的能力要求更高,对读者所达到的境界要求,也同样更高。
找出联系
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而这些联系便是规律。有些要点之所以构成一本书,那在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某些规律联系着。要发现书本中的规律与条理,读者除了要概括出了要点,还要发现它们逻辑上的联系。
只有发现了逻辑上的联系,才能将书本上的内容视为有机的整体,才能找出其中的规律,才能不光见树木还能见森林,才能让我们更好的领悟、掌握与应用书中的内容。
上面两点,是中级操作,除了基本的语言功底之外,还对读者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相当的要求。做到这些,则达到了理解书本的层次。
领悟,感悟
要将书变为自己的,把书读透,把书读懂;不光要知道并弄明白内容要点,还需要自己领悟其中的道理,看透内部深藏着的规律。这些规律很大程度上是书中未言明的,是需要读者自己,根据书本上的内容顿悟(参悟)出来的;这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内容发现精髓。这需要建立在针对全书内容找联系的基础上的。
到这一步,就不能光局限在书本上,而是要读者超越书本,发现并洞察属于自己的东西。当然,可以是自己顿悟的,也可以是看了或听了别人的分享并获得启发之后领悟的。
创新
读了、领悟了、实践了书中的知识,也许我们会产生自己新的想法与见解;或找到新的用途,与联系;这就是创新。这说明形成了更高的觉悟,达到了更高境界。这时自己不光再局限是阅读者,还可以成为分享者,作者。
创新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因为书中的知识点要对自己产生作用,就需要我们去身体力行。但每个人是有差异的,实践过程中会产生不同,这需要我们去发现和体会。
最后两点,是高级操作,这对读者能力的要求超越了书籍本身,需要一定的悟性与体会的升华。这对读者的天赋、思维、认识境界有很高的要求,只有为数不多的人才能达到;达到了,就说明领会了这类书的文化内涵。
版权声明
笔者所有原创文章,皆保留版权。转载必须包含本声明,保持本文完整,并以超链接形式注明作者 @烈日当空 和本文原始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