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的标题不吸人,那会怎么样,显然没人阅读的。
但我为什么要让人来阅读,要吸引人呢。这涉及到人的欲望的事。就象这写作,有人阅读,别人喜欢阅读,意味着作品有读者,社会需要这个作者。如果没有人阅读,那么意味着没人需要作者的这种写作。
人就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社会中的人多少都需要些阅读,来精简些自己的语言。快速化的社会,由其在工作的人们,更需要些细碎化的信息来整合自己思想内容,因为没有时间和心力去学习大块的专业化的知识。相反闲时一些零散化的信息,更能给大脑补充信息动力。我在工作之余,在为工作思考不完的时候,喜欢看下简书,哪怕看一篇文章,也能给自己思考和整理思想带来源动力,形成简化的方式,加快处理的结果。
在思考不清的时候,我常常用阅读和写作来处理。这都是一种抽象的过程,是跟文字打交道的过程。文字工作不易,运用文字更不易。
我想我写了这些后,看的人应当还是有区分的了,追求故事性的,不会看下去了。但是追求理性的读者,还会在问作者到底想写下些什么。由其是简书这样的平台,读者一般都是爱好写作的作者。我也在问自己,我要给读者讲清什么,我把一些读者引到这里。
说实话,我真正在思考的问题和场景,不会在这里写下来。但我的写作会去完善那个问题和场景。所以说我在这里不会给读者我真正思考的内容和结果,我的写作安排也就是以我那个问题的思考完善度为准的。
剩下来的读者一定会失望,但是作为爱好写作的人,你们可以回想下自己,你们自己在写作时,是否也是我这种目的和过程。可以说清的是,我把写作中的读者问题和自己的问题,是这样在处理的。我直面读者,我在大概要讲的内容。
我认为,也只有这样,我才会坚持写作,我坦然的面对读者,把要说的内容,和不准备说的内容讲明白,把我要把一个问题说到的明白层次也给读者交个底,不能欺骗读者,这样来说,是把读者放在一个进退的位置了,自主权在读者。
我还有很多的内容要讲,想说清,但我估计也没有什么读者再看下去了。因为我知道,抽象的东西是没人喜欢爱看的。但如果是一个写手,有过艰难的写作经历,为了参考写作经验,还是会看下去一些。
我们知道,一种比较有用的结论,往往都是经过反复抽象的过程,需要不断抽象讨论的过程。也许我们没有这种抽象能力,但是形式总可以模访吧,形式久了,总可能抓住一些问题的本质,我们学习东西,应用东西,无从都是先从形式开始,结合实际思考的。我们对力学的理解,也许在生活中只体会过力的艰难,这是指还没有接受力学教育的人,包括小孩和没有文化的人,如果有一天,他们接触了力学,就会对自己以前的体会作出解释和理性的认知。
这个时候,我想没有人再阅读了,因为我自己也不知自己说到哪了。我分个小题吧。
思考不一定有用,但不思考,一定会受制于交流
我们都有一个体会,只要平时思考了跟人的交流,准备好与人再交流的内容,那么我们下次遇到时,就会正确把自己思考出的言语,跟对方说出。但如果原来没准备好,那么交流必然的没那么顺畅。
思考写作还是在为交流作准备的。人有时的交流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名,这是一个问题。有些人为名而活,有些人为利而活。这要看什么样的人。看人以什么为重。
只有在平时准备好与别人的交流,那么交流起来才会方便和节约时间。交流很重要,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但是由于一些原因,人并不是很理性的认知到交流的重要性。交流是主体跟外界的一种语言过程,也就是生存过程。他相当复杂。
实际上我现在的思考写作就是在思考我今天接触过的事,我交流的内容。我在回想,我在头脑中完善一个个可能的过程,理清事物发生的秩序以及事理。
不好意思,读者,我实际上在想一个很大的问题,但你猜不到。我想得要崩掉了,但我还是要想,不想不行啊。人活着就是这么难,这人皮好难披。
很显然,我对不起读者,我的标题和内容都不吸引人,也没有跟读者带来什么信息。我只是在找了简书的读者,来倾听下我的内心世界,这是自私的,因为我自己实在无法留自己苦闷的思索。
人类的完美是因为什么
人类为什么是完美的,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人建立了一个群体系统,这个系统决定了人类的伟大。我们没法想象人类不是一个统一的系统。
可以说,简书的读者最多的是学生,是社会没什么经历的人。就是有经历的人也是写作的经历,而没有多少在社会上的口才经历。
因为口才好的人,没必要进行长篇大论的写作。人生活在世界上主要还是有自己的想法,达到自己的目标,交流只是手段,是实现的过程,而不是内容。所以交流都是一个目的实现的过程。
我是在写作,是在简书写作,不是自己一个人在思考,我是在表述一些内容,然后才可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或指正。所以我只有有了观点后,才会产生一些读者的看法。我不能直接白的把问题表述出来,这决定了我写作的艰难性。但是这世界上本来就有那么多事不能直白的,从而只能婉转的通过其它的形式,得以表达。
如果我的标题和内容不吸引人,那么就没人知道我写了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