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每个人小时候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某次考试成绩出来,当你家长看到成绩后,马上就会问你:“你们班那个A同学考了几分?”你如实告知。听后,你的家长就来火了,“为什么A同学这么优秀,你就这么糟糕呢?”紧接着,家长又开始絮絮叨叨地说自己是如何含辛茹苦,而你又是多么的不争气。于是,你在这样的比较和指责中感到既羞愧又难过。
而最近,我又亲眼看到了一位爸爸用比较的方式去贬低自己的孩子,大意是说,你的邻居姐姐虽然出生在单亲家庭且家境贫寒,但是却发愤图强考上了区重点。咱们家是个健全家庭,爸妈辛苦工作养你,可是你现在的成绩可能连高中都考不上!小女孩当时就被数落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看得我有些心疼。
可能在我们的人生经历中,曾经的某个时刻,我们都是那个被比较被数落的无助的孩子。所以我不禁思考,为什么父母总会拿那个更优秀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作比较呢?
首先,从教育的效果上来看,这种依托比较的指责对孩子的伤害远远大过对孩子的帮助。只有少部分孩子能够在这样的比较中超越自己,然而更多的孩子只会在比较中感到自卑和压力,从而诱发潜在的心理问题。
既然这是很糟糕的教育方式,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家长们在使用呢?或者说人为什么如此热衷于比较?即便比较最后带来的结果是伤害。
可能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比较就根植于我们的天性之中,很多时候我们还没有意识到,比较的心理就已经悄悄产生了。比如迎面走来一个美女,我们就会看她的身材,看她的衣着打扮,如果这个姑娘比自己漂亮,我们或者会感到自卑,或者会嫉妒,而这所有的情绪都源于比较。因此,我们每个人都不仅会比较自己,也会比较他人,我们也常常会轻易说出“你看看人家,你再看看你!”这样带着隐形伤害的句子。
既然比较是人之常情,那么比较就一定会带来伤害吗?或者说为什么上面情境中家长对孩子的比较带来的是伤害呢?其实,当家长说你为什么不如A同学优秀时,潜台词是你本应该和A同学一样优秀。因此,家长的比较是出于对现实的逃避。如果家长从主观意愿上或者客观能力上都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不够优秀的事实,那么他们就只能选择逃避。
诚然,一个孩子的成绩是否优秀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孩子自身固然重要,除此以外,家长老师学校社会都是影响因素。当家长通过比较来贬低自己的孩子时,就把孩子成绩不好的这个结果直接归因到了孩子一个人身上,从而卸下了自己应负的那部分责任。但是逃避本身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相反,由于家长缺乏对现实的接受能力,逃避自己应负的责任,孩子反而会疏远和家长的关系,甚至和家长产生对抗情绪。
那么怎样的比较才不会造成伤害呢?如果家长在看到孩子与A同学的差距之后,能引导孩子进一步思考自己与A同学产生差距的原因,那么这样的比较就不会造成伤害,反而能促进孩子的成长和进步。
当家长引导孩子去思考差距背后的原因时,就意为着家长已经接纳了孩子与其他人的差距。其次当家长愿意和孩子一起协商去解决问题时,就是在与孩子共同承担孩子成绩不理想这一结果,而不是把所有的责任推到孩子一人身上。
因此,比较本身只是一个中性的行为,比较既可以让人自卑或妒忌,也可以让人成长和进步,“比较”究竟会通往何方取决于我们如何去面对比较的结果。推而广之,当我们把自己最亲近的人和更优秀的别人作比较时,我们应该常常警醒自己不要轻易用比较来贬低他人,而是勇敢地去负担起自己的那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