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教条的18条建议》中的建议十一:培植自觉,共建会学的良方。
第斯多惠说:“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对教学而言,我认为后者的比前者更重要。因为丢失了学的教,是无意义的,是徒劳的。因此,作为教师满眼关注的应该是学生们学的问题。他们喜欢学什么,不喜欢学什么,喜欢以怎样的方式来学,为什么这个知识点学的好,那个知识写学的不理想.....这些都需要我们拿出更多的时间去琢磨,去思考。我想谁认真做了,并且能坚持去做,谁就是一位“明师”。
书中所云:“学生上课要培训,学生要学会做学生。”这句话实际上是说学生要想学得好,就应该掌握一定的并且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作为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我们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倾听者与鼓励者。一旦当我们发现学生们开始动脑,开始思考,开始整理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的时候,我们应该发自内心的感到欣慰,甚至要拿出如同珍视清晨林间某一片草叶子上的露珠一般的感情,我们要做的就是静静的等待。
正如布鲁姆所说:教师只有在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有了自学能力时,才算完成任务。我们俨然实现了“教会走向学会,学会走向会“学”的追求。
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有一个门楣,上面刻着一句话:“知识的一半就是知道在哪里和怎样获取它”。时到今日,我才明白其中的道理。还记得去年,我参加一次学习能力提升的交流活动,在面试环节其中的一位老师问我:陈老师,你对未来学生培养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吗?”现在看来,我的回答太过于简单。那个老师没有当面否定我,只是对我的一种鼓励罢了。未来学生的培养就像我们当下提倡的素质教育,是帮助学生自获其“渔”,引导他们共享“渔利”。
作为一名乡村青年教师,我的视野不够宽阔,还有太多要提升与拓展的空间。我不能总是拘泥于传统意义的教,要在此基础上,要有创新地教。
在这里有一个小小的倡议:我们不要占据每一个45分钟,要留给孩子们静静学起来的一席之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