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有幸听到B老师的分享,关于《准备一篇备稿演讲的正确姿势》。
B老师首先从三个维度来阐述这个主题,它们分别是演讲的价值,演讲的写稿和演讲的练习。
B老师在介绍第一个维度(演讲的价值)时,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演讲?”随后,她分享了自己一段去美国参加演讲比赛失利的经历,从中体悟到:演讲价值的背后不是证明自己有能力滔滔不绝地说,而是为“别人”带来积极的影响和改变。
紧接着,B老师言简意赅、恰如其分地分别用“惴惴不安”和“滔滔不绝”两个成语,来形容演讲小白和大咖。演讲小白上台时难免会紧张、不安、爱面子和怕丢人,而演讲大咖则一般会有强烈的表达欲。无论是演讲小白的“惴惴不安”,还是演讲大咖的“滔滔不绝”,它背后的症结是自我意识太强,缺少与观众的互动,结果无法为别人带来积极的影响和改变。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能为别人带来积极的影响和改变呢?B老师提出了“观点”和“行为”是开启这扇门的两把金钥匙。
然后,B老师从“术”的层面浅谈如何传达令人印象深刻、一目了然的观点,秘诀是:将主题写成一句话,十字以内,要好记且最好押韵,例如:接受自己、脚踏实地。
B老师分享了第二个维度:演讲的写稿。她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很多演讲者的通病:把一篇演讲稿从头写到尾。正如口才不在于口,在于道,在于思想,所以正确的做法不是去“写”,而是去“想”,之后边说边记录,这样可以不用背诵记录整篇演讲稿,也不容易出现忘词的情况。
由于时间有限,B老师简单地介绍了写稿的顺序:不是从头写到尾,而是让我们记住了一个口诀“心架两头细”。写稿的第一步是“心”:即演讲的核心思想和主题句;第二步是“架”:指演讲的框架,可以是一个故事或几个故事,每个故事须设计转折和高潮;第三步是“两头”:表示演讲的开头和结尾;第四步是“细”:乃是演讲的主体和细节。
最后,B老师讲述了第三个维度:演讲的练习。她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备稿演讲不是等同于“背稿演讲”,这是错误的方式。正确的做法是:我们应至少花两周时间去打磨内容,以及训练表达效果。在备稿的第一周:打磨内容,可以边说、边推敲、边修改。B老师深入浅出地举了一个例子:她在准备一篇演讲稿时,直截了当地写了一句”我父亲很生气“,可她转念一想,这样表达没有画面感,无法与观众建立链接,思索再三后改成了”我父亲怒目圆睁“,她用诸如此类的方式把一篇演讲稿打磨四十至五十遍左右。在备稿的第二周,可以训练表达。B老师再三强调:务必要把自己的备稿录下来,然后录音后听,录音后看。”入山不见山“,B老师建议我们:一定要从观众的角度去审视自身备搞的问题,从而得到比较客观的结论。
B老师希望我们知行合一,在实践中积极地运用她所述的内容,争取使自己的备稿演讲水平更上一层楼。感谢B老师精彩、有趣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