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父母,应该看见:看似行为问题,其实是关系问题。
孩子的“反常行为” ,透过关系,我们会看见其实”很正常”。
你要处理的不是一个行为问题,而是一段关系问题。
孩子最依恋谁,谁对他的影响也最大。
孩子的“依恋脑”尚未成熟,无法同时承受两种相同力量的作用,更无法处理两种矛盾的信息体系。
他们要么以同伴为导向,要么以父母为导向,不能两个都选。
如果大脑不能完成二选一,孩子就会出现情感混乱、缺乏目标、行动受阻。
这样的结果就是,孩子更不知道自己该选谁了。
孩子不惜牺牲自己的个性,也要去融入同伴群体,让自己合群,只是源自他们内心的冲突,给他们是否健康成熟,是不是青春期没有任何关系。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面对的根本问题,是那些正和我们进行竞争的主导关系,它们引诱我们的孩子远离了父母的关爱。
为什么跟同伴亲近,就会疏远父母?
原因就在于:依恋本质上具有两极性。
通常情况下,依恋的两极性是件好事,能维护住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
依恋两极性也存在负面性,体现在很多方面。
其中之一就是:拒绝和父母有相同点。
依恋父母的孩子会发自内心的想变成父母的样子。
而同伴导向的孩子,则非常讨厌和父母一样,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变得和父母不一样。
如果说相同意味着亲近,那不同就意味着疏远。
还有一种比疏远更极端的排斥行为,就是去嘲笑那些自己想要疏远的人。
当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时,我们往往习惯于用各种育儿技巧在行为层面解决问题,常常效果不佳。
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真正的动机。
教养的真相,我们只有层层剥离才可发现。借此我们才能看见孩子的真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