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缚?规则?公式化生活?是女性的象征?
——读《素食者》有感
文/田媛媛
话说:“一千个读者里面,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地域坐标、社会群体的角度看,我大概可以算作其中一位。但从点评的角度看,我大概又是最落后的那个“哈姆雷特”。其一,我的社会经历还不够丰富。其二,我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读者,我的点评并不能引起某一个区域的注意。可是,我读了《素食者》这本书之后,内心潜藏的反驳欲被彻底惊醒了。我在想,这个时候发表自己对社会现象的感悟,或许是最合适的。
我始终认为,这个看似庞大的社会是畸形的。它不会让一个人获得长久的幸福,但可以长期腐蚀一个的心灵,以及可以肆意妄为地曲解一个人的计划、以及他的观点。而这大多数群体中,女性接受到的压制最多。例如,社会会理所当然地要求一个女性承担起一个家庭的重担,并且以“妈妈”的名义拴住一个女性所拥有的自由。又例如,女孩子读到博士、拥有一个高薪工作后,因为参与学术研究而顾不了家庭时,没有一点价值观的人通常会说:“读那么多书又能怎样,把自己的家都顾不了。”写到这儿我想问:“难道家庭与照顾孩子,是一个女性的硬件吗?走到哪儿要带到哪儿吗?为什么“家庭与工作的双重坚守”这条规则,从来不会要求男性?”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狭隘、自私,以及限制。如果一个人的行为符合大众的要求,以及能跟上大众的步伐,那么他就是对的。反之,如果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没有符合这个社会制定的规则,就会被扣上“不顾家、不孝顺父母、你不一样”等一系列的标签。就像书中的英慧,因为突然决定不吃肉,便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焦点。
总体来说,这本书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小家庭、小女人的生活,但从另外一个层面看,它书写了一个时代对女性的制约与束缚。我在看完这本书后,给予我的后劲还是挺大的。下面就我的观点,一一展开叙述。
一、隐喻与象征:英慧的素食主义与拒绝生命的反叛。
《素食者》的叙述围绕英慧突然决定成为素食者展开,但这不仅仅是饮食选择的改变,而是她对周遭世界压迫的反抗。小说开篇以丈夫的视角描绘英慧的异常,他称英慧“普通”、“平庸”,没有任何特殊之处。然而,正是这样一个被定义为“乏味”的妻子,在一次梦魇之后毅然放弃吃肉,进而拒绝所有社会性的束缚。
在这里,“素食”不仅是对食肉文化的反叛,更是对整个父权制社会的拒绝。英慧的身体成为反抗的工具,它通过拒绝进食、瘦削身躯,甚至最终追求“成为植物”,试图与这个充满暴力与侵略的世界断绝关系。这种拒绝生命的姿态,与其说是自毁,不如说是一种极端的自我净化,以及成为自己的过程。回顾《庄子.逍遥游》中的“无待”,英慧的行为或许可以看作对绝对自由的追求,她希望挣脱世俗的羁绊,最终达到一种“无物我”的状态。
二、韩国社会现实的镜像:家庭压迫与个体迷失。
韩江的笔触,精准地勾勒出韩国社会中家庭与传统对个体的压迫。在英慧的家族中,父亲以暴力维系权威,母亲顺从,姐姐紧守“女性”的职责,英慧却选择了沉默与叛离。这样的情节让人联想到韩国的“儒家文化”传统,它要求女性无条件地服从父权、履行家庭责任。这一文化背景,可以解释为为何英慧的叛离被家人视为“疯癫”。
韩国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急速发展,社会却未能同步进化。性别角色、家庭观念的变革滞后。正如社会学家金英兰指出的那样,韩国女性长期承受着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双重压迫,这种矛盾在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英慧的抗拒,则是对这一矛盾的无声抗议。
三、中国年轻人恐婚现象的映射。
《素食者》中英慧的选择,何尝不是对婚姻和社会关系的一种抗拒?在中国,近年来恐婚现象愈发显著。据调查,超过五成的年轻人对婚姻持观望态度甚至完全拒绝。我对这一点感同身受,出校门以后,经历了一些事情后,说实话我还是有点恐婚。这种恐惧不是对婚姻本身,而是想起由婚姻延伸的一系列的事情。
英慧的经历与这一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她的婚姻是平庸的,没有爱的滋润,只有日复一日的机械式生活。当她选择素食时,丈夫第一反应并非关心,而是嫌弃和愤怒,这说明婚姻中的情感连接早已丧失。在这一点上,《素食者》如同一面镜子,让中国年轻人看清了婚姻的潜在危机:婚姻不再是感情的归宿,而可能是一个压抑个性的围城。
韩江通过英慧的故事,以小见大质问婚姻是否真的是每个人都必须选择的生活方式。与其说她是一个旁观者、一个书写者,倒不如说是一个批判者,来反叛这个社会的规则对人性的束缚。
以上是我作为一个读者,对这本书的评价与感悟。其实,起初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是抗拒的。它并没有给我带来任何积极的阅读体验,反而让我有点怀疑作者的写作初心。当我反反复复读了三遍以后,又通过读别人的书评,我似乎明白了作者的写作初衷。所以,我有点敬佩她,敬佩她可以有勇气写出所有女性的迷茫与反抗。
从另外一个层面看,这本书不仅仅是写婚姻对女性的束缚。站在现实环境中,束缚女性的枷锁有很多。例如,一眼望到头的工作对女性的束缚。还有现实与理想的对抗,对女性的束缚。还有现实与理想的对抗,对女性的束缚。以及女性只有通过生育才能获得地位的约束等。除了这些,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例子,但都大同小异。大概意思是:只有遵守社会制定的规则,与大多数人拥有同样的计划,成为别人规定的样子,一切才是正常的。只要稍微有一点突破,偏离社会的轨道,迎来的将是舆论的评判。
我当前或是以后,可能一直都只是一个普通的读者,永远不会站在公众的角度去讲述我的想法与观点。在没有认识韩江之前,我一直在想,可能永远不会有人站在世界的舞台上,通过书写的形式,来描述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并为女性的自由发声。但当我看到素面朝天的韩江,站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舞台上,平静温和地向全世界的人讲述她的创作背景时,我的内心获得了极大的安慰。或许,今后女性的春天就要来到了。这绝对不是某一个国家的开始,而是全世界的觉醒。它将体现在政治的改革、女权的反叛,以及社会各个领域对女性开启自由的通道。
作者简介:
田媛媛,笔名文雅,幼儿教师,青铜峡作家之家学员,中卫市作协会员,爱好写作、看书,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