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忙疯啦,都没有自己的生活了。
在与朋友坐下来聊天的时候,我不自觉地说出了这句话。
那你在忙啥呢?朋友接过话题,想要聊得更深入一些。
好像就是吃饭、睡觉、带娃。我直觉反应就是如此,答案刚想脱口而出,突然又觉得自己有些矫情。这三样,在而立之年,似乎就是我们的生活常态。有的人还要养老、对抗疾病。这样的概念就像问你在忙啥,在忙学习一样,看似回答了问题,实际并没有找到自己的痛点。
忙啥?吃饭和睡觉,人生存的必须品。带娃,人生传承的责任与义务。这些应当是一个人的常规,有人游刃有余,我其实觉得劳心劳力。为什么会这样?吃饭最多花费一小时,饭也有人准备。不过是我心存攀比,想吃的更好,而实际是经费有限,未经筹划,所以有啥吃啥。这样的偷懒,与他人的精心进行对比,可不就是变得累了么。睡觉时因为平时的心境不平,总觉得他人比自己过得好,但是自己沉浸在这种比他人低一头的心态中,处处隐忍、处处退让,觉得自己不值,有点不忿。煎熬的心态让睡觉也成为一种噩梦连连的过程。带娃,是一种挑战,做了运动,看不了书;看了书就做不了手工;做了手工就做不了绘画。如果没有时间意识和整体规划,很容易造成顾此失彼的局面。我想象着大局观和结构化,却始终以自我为中心,依赖老师的指导和点拨。对待结果抱怨,对待过程嫌弃,消极应对当下。这样梳理着自己的思绪,恍然发现,并非有多忙碌,只不过自己丧失了发现生活乐趣的能力。
发现生活的乐趣,需要有一颗平和的心态。平和的心态来自于聚焦当下。沉浸在过去,我留恋忘返的是悲伤和痛苦,没有积累到成长和面对现实的能力。展望未来,我只有迷茫和恐慌,没有规划和取舍的眼光和手腕。与其哀悼过去,唱衰未来,不如聚焦当下。觉得悲伤和痛苦的,接纳它,发现它,好好咀嚼它。想着良药苦口,治愈它。也可以将目光聚焦在快乐和幸福上,没有就去创造它。积累快乐,重构自己的世界,这是我与生俱来的能力。当下就思考规划和取舍。让睡觉的10小时充分体会睡眠的快乐。让吃饭的2小时充分体会吃的美味。带娃,做到的,喜欢的记录下来。时间太长了,明天修正;忽略的部分,明天补上。信息化时代,从来都是时间不够用,资源足够多。不慌张、不忙乱,找到自己的重点,慢慢走,才是人生。
发现生活的乐趣,需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吃饭,可以吃出自己的个性;睡觉可以睡出自己的特色;带娃,可以带出阳光有趣的宝宝。人生很短,趣味无价。让自己有趣的行为,不分高低贵贱。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就像有人立志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成为一个远离低级趣味的人一样,是针对自己精神需求设置的目标。要想成为这样的人,就要有一个达成目标的方案设计,想清楚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想清楚有趣的标准和行为特征,去尝试,去找榜样,成为其中的一员,才有可能转变。
发现生活的乐趣,需要立刻去做。正如游泳一样,想要学会游泳,听教练说一百遍技能,自己在岸上做了一百次练习,不如在水中实际操作一百遍。当下我想要的有趣,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没有逻辑结构,没有思路和细节。我所做的就是写文、练字和运动。精神上的享受让我陶醉。但是过度之后又会让我颓废,只想刷剧、躺平、远离人群。两极化的体验让我容易沉湎于想象而轻视了行动。不如直接行动。想写文就写文,想练字就练字,想运动就运动,记录快乐的时刻。如果感觉到累了,也记录下来。这样也是一种认识。看看自己最大的精神耐受度是多少。明天我就可以将这样的活动排列成我的时间表,这样的安逸生活也符合我的个性。
发现生活的乐趣,需要认识到不完美的必然。绝对没有哪一种生活是充满了乐趣的。乐趣对应的是乏味。接受了乏味,在乏味中创造乐趣,才是正视生活不完美的健康态度。不过多地对乏味加上负面的情绪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