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方法》一书在第二部分《建设性》一节中,提到这个观点。
这也是我在日常工作中特别注意的。
最为老师,我力求像学生传达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所以我在任何学生面前都要求自己不使用负面词汇,即使是下意识地想用也立刻删除。
面对孩子和家人,也绝对是阳光满满,正能量足够。绝对不能把自己的情绪带给自己最重要的人。
很多人经常有这样的口头禅:“烦死了”“没意思”“讨厌”……这些话似乎挺普通的,但会让听的人感觉到你的不耐烦,你的负能量,甚至对你的工作态度产生怀疑。
本书中写了这样一段话:
日本著名作家松浦弥太郎曾经说过一段话:“经常会有钱不够、时间不够的情况,但不把这样的话说出口。在忍不住要说的时候,强行咽回去。”
时间不够和钱不够,资源永远有限,这是世界的客观规律,我们就是要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展开行动。抱怨资源有限,除了让对方觉得你是个牢骚满腹的人,毫无意义。
真的是这样的的。负面的表达,一方面让自己更颓丧,让别人也对你产生不好的印象,两败俱伤,毫无意义。
比如很累,说出来就不累了吗?发牢骚——牢骚满腹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很多时候,发牢骚的结果,就自己更累;同事朋友的附和更会带来加倍的身累心累,好像形成一个负能量场,连周围的人也会被感染,和你通感。
脱不花给出的鉴别方法是:
“你可以问问你的家人,或者你信得过的同事,你在日常表达时有没有下意识地使用负面词汇;或者用录音软件把你和别人的聊天录下来,事后回放。如果家人、同事反馈,或者在录音中发现自己是经常使用负面词汇的人,你就要有意识地把这个习惯戒掉。”
我经常在产生负面情绪时,及时止损,告诉自己往好处想,要快乐要乐观。实在不行,就睡一会,或者运动运动,听听音乐。慢慢的,心情也就好起来了。不说出来,不认其发展,更不影响他人。
这样一来,负面的东西,就会慢慢消散,自己也会阳光起来,朋友也会越来越多,身边的人也会越来越喜欢和你亲近——谁也愿意和充满活力和阳光的交往呀。
其实,只要这样一个小小的下意识的改变就可以了——不用负面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