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作业是谈一下自己对于比特币的认识。
其实春节期间没有什么大事,我都不愿意出门。我情愿躲在家里复习去年我学过的那些课程,看过的那些书。
根据本周的作业要求,我还是归拢了一下自己手头关于比特币、区块链和ico的资料,然后理了一下思路,基本情况如下:
春节后上班的第二天就有人约我,说要跟我当面谈一下比特币的事情。
我说电话里或者微信中不能谈么,搞得这么隆重。
人家说还是当面谈一下比较好,春节里她的一个朋友跟他关于比特币聊了一个下午。
这个朋友买过比特币,420元每枚的时候买过,3000元一枚的时候也买过。所以想听一下我的理解和见识。
我听别人这么重视我的意见之后,瞬间觉得这个脸颊发热,非常的不好意思。虽然别人不知道我对于比特币到底了解多少,可是我自己最是清楚不过了。
一、我跟比特币的缘分。
听说比特币这个名词的时间是比较早的,记得那个时候应该是2010年左右。有几位朋友在qq群里聊买矿机挖矿的事情,当时觉得挺新鲜,不过真的没有在意。
后来在《得到》app上面订阅李笑来的《通向财富自由之路》,上面介绍李笑来的个人情况中有一个头衔:亿万富翁、国内比特币首富。而且在李笑来的微信公众号和其他咨询中也经常听到关于区块链和比特币的新说法。
再后来,2018年跨年夜的活动现场中,结实了一位本地的区块链行业的年轻朋友。
喜马拉雅的音频课程上也有人要讲解分享区块链知识。
而后刘润又在《五分钟商学院》中给我们连续加餐,系统的讲解了区块链、比特币和ico目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是的区块链技术的发展,随着比特币一次次被推倒前台。包括2017年的勒索病毒也特意提出来要用比特币支付。比特币跟区块链的迅猛发展已经让我避无可避了么?
用刘润老师的话说:最近,有几个东西非常红火,红到发紫、火到烫手,叫做:区块链,比特币,和ICO。全球股市,沾上区块链的概念就大涨;比特币价格,在2017年猛涨了十几倍;ICO更是像打新股一样疯狂。
二、我对比特币的了解
可是即便是有这么多机会,我都没有想过要认真地的思考或者研究一下,关于比特币和区块链到底是什么东西,有什么作用,直到有人郑重其事的提出来要跟我谈一谈的时候,我才手忙脚乱的要整理一下手头的资料。
区块链,简单来说,就是一套“加密的分布式记账技术”。“加密”是数学概念,“分布式”是网络概念、“记账技术”是金融概念。因为横跨三个复杂学科,理解区块链,确实比较困难。
区块链就是一套“加密的分布式记账技术”。可是,一套技术为什么就能有造富效应呢?它和钱是怎么挂上关系的?这就要从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第一个真正的应用说起了,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比特币”。2008年10月31日,一位自称中本聪的人,向几百位密码学家发送了一封邮件,宣称他研究出了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子现金系统:比特币。简单来说,就是一套去央行、去中心化的货币体系。
中本聪的比特币体系,选择了效仿金本位制。这种效仿,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储量有限。中本聪把比特币发行总量设定为2100万枚,只有这么多了,算法决定了比特币绝不超发。这就像黄金在地球上的总储量有限一样。
第二,越来越难挖。比特币的储量,在第一个四年,可以被挖出大约一半。然后差不多每四年减半,难度越来越大。这就像黄金一开始可以在地表捡到,后来要掘地三尺,再后来要到深海才能找到。
就连这个名字“挖”比特币,和挖比特币的计算机,被叫做“矿机”,都是模拟黄金的。
这个“挖”比特币的逻辑,简单来说,就是每10分钟就会有一道数学题被扔到网络中,大家比赛,看看谁算得快。算得最快的计算机,就会“挖”到一定数量的比特币。
真实的挖矿,是一个复杂的数学逻辑。如果没有数学背景,你简单地这么理解就可以了:计算机的算力,就相当于挖黄金的体力。体力越多的人得到越多黄金;算力越多的计算机,得到越多的比特币。
比特币,就是互联网世界的虚拟黄金。既然毫无实际价值的黄金,可以作为货币,大自然就是黄金货币的发行者,那么比特币,理论上也可以作为货币,算法就是数字货币的发行者。
其实,最初比特币也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比特币第一次真正进入流通,是2010年5月22日,一名程序员用1万枚比特币,买了两份披萨,这两份披萨今天价值10亿元。这一天,被“币圈”称为“披萨日”。
然后,比特币的去中心化,以及天然的匿名、无监管、跨国等特点,加上高可靠性和安全性,使它开始在跨国交易和黑市中流行起来,比如毒品交易和跨国洗钱都喜欢使用比特币。
ICO(Initial Coin Offerings),即首次代币出售。 ICO 是区块链公司的一种典型融资方式,即创造一种数字货币再将它出售给投资者。(原文来自 刘润 五分钟商学院)
ICO这种融资模式,在国内外饱受争议,市场鱼龙混杂,圈钱现象层出不穷。2017年9月4日下午,央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公告:ICO是未经批准非法融资行为。
三、我对比特币的理解
通过以上资料的梳理,我们大概能够弄清楚比特币、区块链和ICO之间的相互关系了。
一套数字加密技术,因为运用到货币发行领域,就产生了比特币这种事物,然后又派生出各种不计其数的空气币和传销币。
让人觉得财富积累这种事情似乎很容易,只要你敢想,敢发行代币就可以做到一夜暴富了,这的这么容易么?
2018年2月23日消息,昨天比特币价格刚刚有所回升,然而今天这一情况却发生了急转直下的变化。美国时间周四的时候,比特币价格再次跌破1万美元,最低触及9800美元,一天之内跌幅超过了8%。
据了解,2017年12月,比特币价格曾经达到顶峰,近20000美元,如果当时购买,在过去一个月的时间里,财富蒸发一半多。就在上周,比特币更是接连暴跌,连续跌破10000美元关口;9000美元关口;8000美元关口。
如今全球政府对于数字货币的态度依然不明朗,这导致不论是投资者还是金融机构都对此没有肯定的把握。目前,不少金融机构和政府渠道在提醒投资者数字货币市场可能面临问题,其中高盛甚至直言数字货币市场可能会崩盘。
四、我对比特币投资的想法
李笑来老师在很多场合分享的时候强调,在投资方面要做到:笃信并活在未来。他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不但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2013年,他的海外资产大概也只有16万美元。重要的是他懂得一些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懂得一些概率知识,还是新东方的英语写作老师,让他有机会和能力早早的研究比特币和区块链的运行机制,并且还有能力在自己想到的同时能够有能力做到,持续的买入比特币,以至于他现在持币的成本低到个位数。
是的你没有看错,人家在2013年就看懂了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前景,明白了比特币的运行机制和升值空间。
我们现在入市去持有比特币,就算是你在大跌的时候入场,持币成本也没有办法跟他比吧。
知识变现古来有之,现在大家只不过是用这四个字说出来了而已。可是真正认识到所谓的知识变现的内涵是什么呢?是认知变现,是巨大的认知差异的变现罢了。
他在2013年就认识到区块链和比特币的发展前景,我们到2017年、2018年还懵懵懂懂搞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不成为韭菜,不叫智商税,说的过去么?
换个角度来看,投资中的韭菜不都是在重复的交着智商税么?
为什么会重复的交呢?因为现状就是过去没有积累,现在还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研究,为这未来的生活进行积累。
别人因为提早布局,挣了大钱之后,我们不能只是表现的羡慕,更要清楚的认识到那是人家在很早之前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研究懂了之后,跟我们产生了巨大且正确的认知差异的结果。
我们现在不行,是因为过去的认知层次太低,投入的时间精力太少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不要觉得自己似乎错过了天大的机会。
没事就看着k线图在哪里意淫,如果我在什么时候趁着低点买入,现在涨起来卖出去,我不就挣大钱了么。
似乎是那么个道理,可是却不知道所谓的资本除了金额的大小、使用时间的长短之外,更重要的还有站在资本之后的智慧。
春节前的股市波动大家都感同身受,我也亲眼看到自己长期关注的企业跌出了买入的机会,可惜的是没有资金补仓。虽然我也早就知道:持币,坐等大事发生,这个金玉良言。可是大事发生的时候,我真切的发现自己没有持币。
错过了在很低价格买入比特币的时机,对很多朋友而言似乎是天大的事情。
可是换一个角度仔细想想,凭着我们现在对区块链比特币的认知。
即便当时真的能够买入,可是我们是不是真的有信心和能力长期持有,等到它涨到20000美元一枚的时候呢。
如果不具备这种认知或者智慧,那么老老实实的从现在开始学习,把那些羡慕的时间用在思考和行动中去,或许恰好帮助我们避开了随大流、凑热闹和瞎操心的大坑。
要知道很多技能都是可以习得的,包括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