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化里,“天道酬勤”是对勤劳本分的人最好的安慰。之所以说安慰,是因为这句话背后,有一个截然相反的真相,那就是:勤并不一定能获得期待的回报。
一直以来,我们总被灌输“勤奋决定一切”的观念。然而仔细观察那些取得卓越成就的人就会发现:纯粹的勤奋,往往只能把人送到某个高度。再往上,需要的是与勤奋相匹配的才能。
即便如此,季老的话并不是否定勤奋的价值,而是为我们解释一个真相:勤奋是基础,是敲门砖。但想要在某个领域达到顶尖水平,仅靠勤奋是远远不够的。
以刘翔为例。中国从不缺少刻苦训练的运动员,但为什么只有一个刘翔能在110米栏上创造历史?
因为在超乎常人的努力之外,更因为拥有出色的爆发力、完美的节奏感和与生俱来的协调性,—这些才能与后天训练的结合,才造就了那个打破世界纪录的“飞人”。
再例如跳水名将郭晶晶,她的成功固然离不开刻苦训练,但更重要的是她在跳水运动上展现出的惊人那能力--出色的平衡感、空间判断力和心理素质。
如果仅靠勤奋就能成功,那么每个像她一样努力的运动员都应该能达到她的高度,现实却并非如此。
承认天赋的重要性,不是要给自己的不努力找借口,恰恰相反,这是为了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自己,做出更明智的人生选择。
认识“勤奋的极限”,能逼着我们去寻找适合自己的赛道。
如果你在某个领域反复努力却收效甚微,也许不是不够努力,而是这个领域并不是你的长板优势区域。这个时候,及时调整方向,找到那个“你稍微努力就能做得比大多数人好”的领域,反而能让自己走的轻松、自信。
同时认识“勤奋的极限”也能让我们学会放手自己的短板、劣势。真正聪明的人,懂得在自己的优势区深耕,同时通过跟他人合作来补齐自己的短板。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就感到极的困惑:那我们还要不要勤奋?
当然需要,只是不在盲目强调“埋头苦干”,而是:
1、勇于尝试不同领域,找到自己相对擅长的方向;
2、在这个方向上持续深耕,将天赋转化为真正的能力;
3、接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边界,与自己和解。
在一个强调勤奋的时代,承认勤奋的极限是需要极大勇气的。但正是这份清醒,能让我们走得更远,也更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