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条建议的题目是“学生负担过重的奥秘在哪里”,相信已经读完这本书的老师,或者和我一样读了半本书的老师,已经大抵已经猜到答案了吧?那就是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由支配的时间对于全面发展和形成学生的智力的、审美的兴趣是必不可少的。就连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实质上也没有达到全面发展-首先是智力发展的目的。孩子们获得的知识越来越多,但他们的学习却越来越艰难了。
知识是一个含义广泛的、多方面的概念。它包含着:第一,把在实际活动中和在掌握新知识时常常要用到的那些概括性的真理(规则、定义、依存性等)经常保持在记忆里;第二,理解作为这些概括性真理的本源的一般规律性。掌握知识的这两个方面(记忆和理解)是相互联系的,但是它们所要求的却是不同的脑力劳动。
其实作者一直强调的是对那些作为概括性的东西的本源的材料,应该思考而不是背诵。检查学生的知识并不要求机械地重复学过的东西,而是对事实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揭示各种现象之间的新的因果联系。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并不以识记为目的,而是竭力做到尽量深刻地理解教材。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越深刻,识记的情况就越好。这一切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爱。
再比如说,识记语法规则应当是逐渐进行的,懂得和牢记一条规则要经过或长或短了一段时间,并取决于这条规则是以何种途径而记住的。学习教材,实质上是跟知识的发展、深化、逐步巩固有机融合在一起的。并不是背熟了规则就是懂得了规则。(读到这里似乎明白了各种版本的教材,为什么一定要螺旋式的呈现语法内容。)
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的识记,在实质上就是知识的运用,在掌握知识的时候运用它们,又在运用知识的时候掌握他们。知识是一种工具,借助它不断地掌握新的知识。(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强调知识的运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