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孩子之后,每每看到愿你三冬暖,愿你春不寒,愿你天黑有灯,愿你下雨有伞,总是湿了眼眶,母子亲情,总怕来不及挥手,孩子就已经悄然长大。
更害怕的是,自己操心了一路,到头来却是一开始就错了方向。
今天有幸读完《父母的语言》,心情很是复杂,幸亏在今天我看到这本书,此刻我的孩子,大的4岁,小的2岁,一切都还来得急。
《父母的语言》这是一本送给父母语言教育的启蒙书。作者是萨斯金德博士发现,两个做人工耳蜗的孩子,因为不同的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们的人生是截然不同的。原因是家人们,父母,兄弟姐妹对两个孩子的关注不同。后来经过研究发现生活在贫困家庭的孩子由于缺少与父母的沟通,在三岁前比生活在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少听了3000万词汇。就因为这3000万词汇,两个孩子有着巨大的差距。
书中说:“根据父母对孩子说的词汇量和父母对孩子说话的方式,父母语言会影响我们的数学、空间推理和读写能力的发挥,以及我们约束自身行为和应对压力的能力,而且我们的毅力和道德品质也会受到影响,同时,父母语言也是决定特定神经元回路的优势和持久性以及修建其他神经元回路的必要因素。
也就是说,真正决定孩子未来发展的,不是上了多贵的早教课,不是家庭富不富裕,不是父母社会地位高不高,而是父母或者看护人对孩子说话的数量和互动的质量。
阶级固化越来越严重,我们可能一辈子也无法突破我们自身的阶层,也没有足够的社会资源帮助我们的孩子去突破阶层。但是我们却可以用语言去滋养孩子的思考方式,给孩子提供一个丰富高质的语言环境,因为父母的语言就是最好的,免费的早教资源。
本书提出了有名的3T原则,告诉父母应该怎样和孩子对话,也称为可优化孩子大脑的“ 3T 原则”亲子沟通术。
共情关注(Tune in)
通俗点说,孩子关注什么,家长就关注什么。
充分交流(Talk more)
描述日常活动:比如,教孩子擦桌子:“妈妈给你个抹布,跟妈妈一起来擦,我们看谁会擦得更干净呢?”
不用代词,要说具体。不要说:“你能把那个给我么”而是“你能把那个红色的小车拿给我么?”
训练“脱离语境的语言”。比如睡前,跟孩子聊聊白天发生的事情。“在幼儿园发生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情。”
扩句:比如孩子说“妈妈,抱抱。”大人可以说:“宝贝是因为累了,走不动了才要抱抱的么。”
轮流谈话(Take turns)
父母应该多开展开放式问题,而非限定式问题。“这是什么?”“球的颜色是什么?”“牛怎么说?”等询问定义、类别的疑问句,对谈话的轮替以及孩子词汇的积累没有益处。
开放式问题则能够完美地实现“轮流谈话”的目的。家长只需抛出“怎么办”和“为什么”,就足以让孩子在思维的世界里天马行空,独立思考,最终逐渐地学会解决问题。
关掉它(Turn it off)
电子产品不能替代父母给予的互动和回应。对于孩子来说,与父母和看护人进行语言上的你来我往是学习过程中的关键要素。社会互动才有利于开发孩子的大脑。
父母的语言是朵花,也是把剑,既能为孩子的路铺满香花,也能让孩子的路扎满荆棘。
看完这本书,明白了之前一直找寻的起跑线,竟然就是我们的语言。
作为父母,我们要利用丰富的语言环境去帮助孩子建立更加丰富的大脑神经元链接,让孩子不要输在真正的“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