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开始,我们就接触到了写作。最开始是老师要求我们写日记,记得当时抓耳挠腮,咬断铅笔头,就是不知道写什么好。比如,老师说写你做过的一件好事,我们全班都可能写,我扶老奶奶过马路。现在想来,有点笑喷,这个老奶奶真忙,整天就是被小朋友们扶着过马路。虽说是个玩笑,但是说明了写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真的很难,而且是从很小的时候就觉得难。这是为什么呢?长大了才渐渐明白,写作一定要有真情实感,而且要有逻辑思路,否则写出来的东西,自己都不忍直视啊。
写作分两种,一种是私人的创作,比如日记,书信。还有一种是公开的面向大众的作品,比如小说。艾丽斯·马蒂森的这本《写作课》就是针对小说创作者的。艾丽斯·马蒂森毕业于哈佛大学文学系,是一名作家,同时也曾在耶鲁大学、布鲁克林学院教授写作课程,她目前在本宁顿学院艺术硕士班执教已有22年之久。出版了多部短片小说集和长篇小说,曾获得美国最佳短篇小说奖、欧·亨利短篇小说奖、小推车奖等。也就是说,艾丽斯·马蒂森老师本人既是一位著作颇丰的作家,也是一位有着多年写作课教学经验的老师。她将写作与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理论和实践中从事写作与教学。因此,可以预测《写作课》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刚才我们已经提到了《写作课》的对象主要是小说创作者,我们在此重申一下。艾丽斯·马蒂森说她的这本书的理想作者是和她一样的人:不仅有创作的冲动,而且已经转化为实践,另外,本书的目标读者可能还包括那些拥有过失败经验的作家。意识是说,有一定写作经验的人,不是新手。
正如书的腰封所说,一部好作品,像一只高飞的风筝,风与线张弛有度、情与理收放自如。我觉得这是一句很经典的话,非常形象地概括了写作的特点与方法。作品始终是作者手里的风筝,不论飞得多高多远,它的线也就是这部作品的思想和灵魂是牢牢地抓在作者手里的。同时,这个内容和思想,感性和理性的部分要保持好平衡。说到感性的部分,艾丽斯·马蒂森说道,作家不能缺乏强烈的情感,但是也也要有自我克制,要避免太过强烈的情感宣泄带来的弊端,而这一点情与理的把握,是非常费心伤神的,所以作家们在行文时保持平和稳定的心态很重要。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建议。
第二点,小说和回忆录要分开,小说是虚构性的,虽然有现实中的内容,但没有义务全部照搬现实生活,而回忆录鼻血是真实的。其次是灵感的问题。虚构是小说创作的核心技法,这些都需要灵感。而灵感如何获得呢?其实来自我们的现实生活。如果没有灵感,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搜寻那些产生客观影响的事件。如果还是没有灵感,艾丽斯·马蒂森建议,走出书房,出去透透气,去空旷安静的地方单独呆一会,随便写下脑海中闪过的念头。或者听听音乐,或者去大街上,观察行人,这些方法都是可以激发灵感的。
此外,《写作课》中对什么是短篇与长篇小说,以及它们不同的写作方法等给出了很多明确具体的建议。最后,艾丽斯·马蒂森给各位读者的最好建议是坚持写下去,也就是说你一定要热爱写作这件事情。这是最重要的。